、办公室布置等等,刻意塑造出某种“权力形象”。这样塑造出来的“权力形象”,也可以说是某一场域中的“面子”。
由于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可能有“多重面子”,这些面子又可能有实有虚,尤其是现代媒体的渲染功能,可以把某个人的知名度炒得很高,让一个人“浪得虚名”,可是他又可以用这样的虚名来换取实际的权力;因此,面子的“虚/实”往往只是一种相对性的说法,很难划定一个清楚的界线。也正是因为面子的“虚/实”难辨,一个善于“玩面子”的人,可以“化虚为实”,也可以“转实为虚”,让人觉得变化莫测。因此,华人社会中有“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的说法,劝人“见面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如果要和对方作进一步的交往,最好先“摸摸底”,设法了解他在各种不同场域中的社会关系。
第26节 面子与社会互动
五、面子与社会互动
了解现代华人社会中脸面的特性之后,我们便可以进一步讨论面子与社会互动之间的关联。前文说过,在社会互动的情境里,个人之所以会努力想要在他者心目中塑造出对自我有利的公共形象,主要是因为他想要在这个场域里争取某种资源,获得某个目标,以满足个人的需要。在华人社会中还有一类面子语言,可以说明华人社会交往的特色,必须放置在儒家关系主义的脉络中来加以理解。
在提出儒家关系主义的主张之前,我曾经先后建构出“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Hwang;1987),以及华人社会中的冲突化解模式(Hwang;1997…8)。在下一节中,我将以这两个理论模型作为基础,来检视华人社会中与社会互动有关的面子语言。
(一)“给面子/不给面子”
前文说过,在华人社会中,“道德脸面”和“社会脸面”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个人固有的,它由个人是否实践道德原则所决定,在社会互动的情境中,不能用来作为交易的筹码;“社会脸面”则不然,它不仅可增可减,而且可以转借,可以交换,可以成为社会交易的筹码。华人语言中,“给面子/不给面子”的用法,便充分反映出“社会脸面”的这种特殊性格。用“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来看(见图三),所谓给面子,是占有较高地位的资源支配者A,在其他人面前,将他所掌控的某种社会资源给予请托者P,以增加或维系P的声望。用Foa和Foa(1976)所提出的“社会交换资源论”(resourcetheoryofsocialexchange)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