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产品却未必也那么高,这里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或许,正是这种百分之五十的成色,才是三汇的特点。
谈到瘦肉精的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就谨慎了,说:“这个必须了解了解。”
很快,食品监管部门回话,说:“那些都是不负责的谣传,可能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伎俩,三汇集团根本不存在瘦猪精的问题。”
方明态度很明确,说:“三汇是我们东江市的招牌,我们不能让一些别有用心的玷污了这块招牌,我们政府部门必须查清楚事实真相,必须为企业正名。”
他说,许多事情企业是不便站出来为自己辩护的,越辩护就越说不清,因此,我们政府部门核实后,必须站出来说话,大胆为企业说话。
他说,许多事情要防范于未然,要解决在萌芽之中。对一些不利的传闻,我们不能听之任之,不能任它泛滥成灾,某种不利影响形成了一定的气候,想要阻止就非常困难了,因此,我们处理要及时。
这一年,刚好是三汇集团成立二十五周年,方明便组织新闻媒体进行了系列宣传。那知宣传一出来,就有人打电话给方明,说这种宣传太不应该,对于三汇,还是低调为好。方明听出了那话里的意思,便对那人说,你来一下我办公室。打电话给方明的是农口线的一位副职领导。一见面,方明就开门见山地说:“你对宣传三汇有不同意见?”
副职领导说:“三汇并非想象的那么干净。”
方明说:“你是说,监管部门与他们有某种瓜葛?”
副职领导说:“其实,三汇与我们农口线也是友好单位,像他们这样的企业,政府部门对他们是比较宽容的。在目前这种状况下,三汇出现一些问题,其他部门都不会太在意,我们农口线也没必要那么认真,但是,这么大张旗鼓的宣传就有些不应该。”
方明承认有这么一种现象,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有时候,是可以左右政府思路的,甚至于,有时候发现企业存在某些问题,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三汇的问题到底有多大呢?
副职领导便说:“我们去听少数个别人的意见吧!”
方明很不理解,为什么不听大多数人的意见?
副职领导笑了笑,说:“如果,养猪户饲养的生猪与三汇集团存在供给关系,大家饲养的生猪最终都打上三汇标记,他们的意见就不真实了。只有那些与三汇没有关系的饲养户,才有可能说真话。”
方明便随他去了一家生猪饲养场。
这家饲养场的规模约二百多亩地的面积,却是以养殖桂花鱼为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