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深埋心底不能对别人言说的秘密。同时亦为这秘密牵绊。不知从几时起,这个秘密好似已经变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意义,他们为这秘密活着。甘之如饴抑或忍气吞声?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尤其对于那两个男人而言,更是如此:邱建邦花了三年时间,只是为了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刘正熙更是可怜——为了复仇,他足足等待了25年。
只是这等待真的有意义么?当他最后终于夙愿得偿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自己二十五年前失去的东西,早已找了回来,只是,又被他自己亲手毁灭了……或许,我们也和他们一样,总是习惯于和自己的伤口纠缠撕扯,至死方休。
对酒颇有研究的刘正熙曾对邱建邦说:酒之所以好喝,正是因为它难喝。或许人生也是如此:正因为有了诸多不顺遂,才让人有走下去的愿望。但贪杯伤身,对自己的伤口嗜痂成癖,又何尝不是如酒精般的令人上瘾沉迷?故事的两个主人公都是有伤之人,但一个终于学会选择遗忘,得以快乐的投入另一段生命;另一个始终放不下的,却只能在失去一切后,将自己亲手了结。应该如何面对曾刻骨铭心的伤痛?方法其实已经不言自明。
建邦与正熙的形象,代表的是人性的两面:一面是要用残忍的方式刮去记忆中的梦魇,而另一面,是要在苦涩的醉意中试图抓住那人性的最后一丝温暖。选择用什么样手段的来愈合伤口,只源于内心的刹那意念,却无所谓对错。
最能打动我的内心的还是编剧对城市的气息与真相的准确捕捉,而且得到了细腻生动的演绎。萨特曾经说“他者即地狱”,简练而近乎极端地昭示出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彼此伤害的冷漠处境。貌似物质盛行个性张扬的都市里,人们行色匆匆,来不及也没心情花太多时间去了解别人的快乐与伤痛,既无法忍受背叛,也不敢背负责任,每个人都在压抑而孤独地生活的同时又极度渴望着他人的钟情与爱,看似流光溢彩的玻璃橱窗与眩目华灯,投射着人类相互隔膜的生存本质。
故事还透露着一个信息:爱情能有足够的勇气克服这种人际间的不适应感、不信任感,并且愿意走到一起彼此呵护。
在我走出影院的时候,外面已经下起了雨夹雪。我没有带伞,带着几分来自电影的醉意一外一扭的的士。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爱情可以值得信赖?!
生日,成长的见证
生日需要人来记忆,如果少了这个,数字只是没有意义的符号。
在忙碌的一天中,我记起了24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