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为主的专辑《理想主义者的激情年代》,在北京数家唱片公司自荐,结识当时还在做企宣的胡吗个。
1998年,在IT即将要开始起泡沫的时候,毅然离开IT去北京投身唱片业。在唱片公司做企划、文案、制作、电脑维护、网络宣传,默默无闻了无新意。99年加入网民队伍,取名共同提高,充当网络写手。
2001年,开始制作第一张个人专辑《拉链门事件》(前两张未正式发行,所以算在前传里了),其间俗务缠身,日夜奔忙,劳心劳力,入不敷出,萎顿溃乏,再扣去消极怠工、腐化堕落、养膘发福的时间,拖拖拉拉一年半才基本完成。只等一上市,立刻名满天下,财源滚滚,然后好把过冬的棉被赎出来。
传说至此,暂告一段落,回头一看,也不过满篇的俗人俗事,又落入俗套。
七零一代的鸡零狗碎 PART4
对白领弹琴
我的唱片刚刚做完的时候,我的音乐朋友们听了很兴奋,都说这张唱片不仅好听而且有想法,市井小民能听出热闹,高级文化人能听出思想,姑娘能听到唯美的旋律,小伙能听到激情,从六岁到六十岁的男女老少通吃,狂卖100万张应该没问题。除了吹捧的因素,有一点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我们以为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事实上,我的文化朋友们听完以后都说歌词写的挺好的,但是音乐听不懂,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回答,我本以为他们可能会说不喜欢、太怪异。懂是一个很理性的词,包含了解读、分析、思考,这和听音乐应该是没什么关系的。我们以前听古典音乐经常以听不懂为借口,因为一帮事儿逼的学院派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音乐的术语、规范、解释,如果你听《命运》没有听出咽喉被掐住,而是听成了便秘不通,那你肯定就没听懂。
也许就像颜峻说的,大部分
文化人不听音乐,只听
歌词,看乐评。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更多来自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聆听,我们这个民族几乎没有什么音乐的传统,但是文字却很发达。乐评人说:他的音乐里传达了机械文明最根源的悲剧。突然之间所有文化人都懂了。
文化人最好的音乐范本是罗大佑,他的音乐只是简单的民谣小调,不存在听不懂的可能性,但他的歌词里有一种崇高的文化腔、贵族色彩、史诗情结,特别能踩住文化人的尾巴。大学时候有一个学长,喜欢罗大佑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他写的东西全是那种定语状语巨长、史诗式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末期,在北半球最古老的人类聚居地之一——北京周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