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即指为了芸芸众生而读书,正如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当今社会博览群书者甚多,但他们大多目光短浅,年轻时为成就功名而读书,功成名就之后又为附庸风雅而读书,不仅累,而且俗。这些人即使爬进了书堆,充其量也不过是只蛀虫,永远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即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是为了装点门面。孔子此说,旨在提醒“今之学者”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真正意义上的学者,不仅要具备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还要具备“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气质,更要具备普济众生的宽阔胸怀。
要想把书读好,除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以外,还应该合理选择读书的最佳时机。巴蜀鬼才魏明伦先生有云:读书力求“三性”,即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记性,读了也是白读;有记性没悟性,书便成了死书。因而,心浮气躁时不应读书,春风得意时也不必读。就拿我来说吧,虽然长年置身海上,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但也未必能静心读书。因为有时候远离喧嚣的只是人的身体,而非内心。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读者与作者在用心相互交融,从而达到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故而,惟有清心寡欲,心静如水,方能读得好书。
我向来提倡开卷有益,但从不乱读。大凡能丰富知识提高文学修养的书读之,内容淫秽、思想粗俗或意蕴浅薄的书弃之。我习惯对各种书籍广泛涉猎,喜欢便用心读之,一遍又一遍,如饥似渴;不喜欢就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过目便忘。年轻时的我,喜欢读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如赏花圃之花,怡情悦目;人近中年,爱读油盐酱醋的生活题材,如观水中之月,感慨万千。大约不同的时期怀有不同的心境和偏爱,故而读出的韵味也迥然不同。
身为书痴的我,时常为读到一部好书、一篇佳作,甚至是一句妙语,欣喜若狂,夜不能寐。一本好书在手,大约第一遍读故事,倘若故事精彩,便爱不释手;第二遍,绕开故事读情感,读着读着,我竟哭了,比女人还“女人”;第三遍,透过情感读思想,读着读着,我将泪水蓄在眼里,比男人还“男人”。就这样,读了一遍又一遍,仍不解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没有及时悟透其中的是非曲折,明了作者的写作初衷,我会再读。每读一遍,都有茅塞顿开的喜悦,偶尔还能记住文中一些经典的词句。记得上中学时开始读《三国演义》,书中字字珠玑,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