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断线”威胁
消息来源又称为“线人”(“卧底”),是把消息提供给暗访记者的人,“线人”是采访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比如,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偷拍成都非法生产买卖冷冻死狗商贩时,对于线人就予以很高的评价:“这次‘偷拍’行动之所以只用短短4天时间就彻底搞掂,得力于我们有一位可靠的‘线人’。38岁的‘线人’曾经从事贩卖死猪、死狗达8年之久,某天突受良心谴责,于是幡然悔悟、改过自新,并在这次采访中,积极合作,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采访拍摄到了最详尽的内幕。”
若消息来源身份曝光,很可能使“线人”遭到当事团体、组织或个人的报复,无法再向记者提供新闻线索,而导致新闻来源断线。如果记者破坏与消息来源之间的信任或交情,消息来源以后可能拒绝透露任何消息,记者在采访线上将很难立足。
在大力配合了中央电视台记者暗访陕西省县非法买卖运输粮食之后,身份为某县工商局工作人员的“线人”老I被当地有关部门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停职审查。参与暗访的记者这样感慨道:“时至今日,老I仍无正式工作,赋闲在家,时常与我联系,讨论有关前途事宜。我虽竭尽绵薄之力,也不能帮老I讨个‘说法’,于是心中常愧疚,愧对陕西老I。”
五、降职开除
有些记者因为搞隐性采访被打伤打残;有些记者因为搞隐性采访险些被人拖上贼船;有些记者还要因为让有权优势的人“憷了霉头”,连记者的饭碗也说丢就丢。
2003年10月23日,《内蒙古晨报》报道了一位记者因“反面报道太多”被无端炒鱿鱼的事情。郝建军2003年1月进入内蒙古《鄂尔多斯广播电视报》社当记者,2003年10月14日,他被通知离开单位,理由是“朋友来往多,影响其他人正常办公;再者衣冠不整,有损电视报社的形象;此外,他所做的隐性采访、反面报道有点多。”
郝建军任职期间多次进行隐性采访,其报道的新闻《记者暗访黑职介》、《记者暗访“性病专家”》、《罕台川畔滚滚浓烟几时休》等引起过社会各界的重视,他的敬业精神和对新闻工作的执著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连单位领导在辞退他时也说他很“辛苦”。 郝建军的走,在《鄂尔多斯广播电视报》社引起了轩然大波,他的一位同事气愤地说,“他们这简直是在‘卸磨杀驴’”。据记者了解,《鄂尔多斯广播电视报》自去年年底增加新闻栏目以来,影响逐渐在扩大。今年元月份,郝建军的加入无疑给《鄂尔多斯广播电视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