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旁边有个小伙子很聪明地带了一叠杂志来,赶紧递过去请他签名。克林顿接过杂志,退到通台中央,耐心地给所有的杂志都签了名。
对面的中学生们以双倍于我们的热情在呼唤克林顿。克林顿走过去时,她们顿时爆发出一阵尖叫声,手臂如林般地伸向他。克林顿和她们一一握手后,意犹未尽,又走到台下,深入人群,给她们签名去了。
那边克里绕了一个圈子,也快过来了。不过他就要走到我们这里时,却又上了通台,只是俯下身来和人们握手,交谈、合影就不可能了。我和他也握了手。
他走过去后,我再伸手,他显然也不会记得谁已经握过了,只要看见是手就握,于是又和我握了一次。他的手很有力,我要用劲才能把手抽出来。
靠得这么近看时,我发现他不像电视里那么老,长相甚至可以说不在克林顿之下。我以前和美国人聊天时,有位女士就说,克里不难看啊,他是那种“传统美男子”型呢。可惜,在这个电视时代,光长得好看没有用,还得上镜啊。
拉励至此结束了,我顺着人流往外走。自然,照例街头又有布什的支持者在抗议。这回他们的攻击重点,一是堕胎,二是克里反越战,因此甚至把克里的全名John F Kerry换作了简·芳达·克里(Jane Fonda Kerry),因为简·芳达在很多美国人看来是叛徒。
这天晚上,忽然有个朋友告诉我,在美国有线新闻网的新闻上看见你了,还是个大特写!可惜我自己没有看到,不过我确实注意到,当时有数不清的摄像机就设在我对面,那么就为克里贡献一下我的肖像权吧。
中国城里的两党辩论(3)
我本来是觉得这个主意很好的,后来有高人指出,投票是个人权利,个人应当以哪个候选人最能代表自己的利益为原则来投票,以民族团体的名义来号召个人抛弃小我原则,形成集体力量,实为国家主义思想之残余。当时我看了觉得醍醐灌顶,虽然仍然认为80~20有道理,但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无条件支持了。
丁教授对80~20的批评则纯粹从现实出发,以黑人为例,说他们每次都投票给民主党,因此他们的利益实际上被两大党所忽视。亚裔也应当声音多元化,才能吸引别人来给出诱饵。
我觉得他的说法并不太能让人信服,因为80~20至少从理论上说,是存在着每次都投给不同的候选人的可能性的,而且我很怀疑如果这次80~20支持了布什,丁教授是否还会这么说。
时间已经很晚了,丁教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