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彪西的童年照片:他头戴小绒帽,脚踩小单车,幼稚的表情还挺深沉。旁边是一幅铅笔画,画的是德彪西的导师,巴黎音乐学院教授马蒙泰尔先生。
马蒙泰尔教授,是十九世纪法国音乐界的一位资历极深的音乐教育家,在他的班上成长起了法国一代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但这位享誉欧洲的倔强的老头儿,对德彪西却相当刻薄。德彪西的学生生涯,被老师们认为是“背离传统,离经叛道”的典型。教过他的马蒙泰尔教授,和声专家杜兰教授,著名作曲家弗兰克以及配器大家恩斯特·吉罗都对德彪西音乐方面异乎寻常的过分色彩化的描绘大为光火,连巴黎音乐院的院长昂布鲁瓦·托马斯也一样不喜欢德彪西。但德彪西还是比较幸运,因为这些老师们对他艺术才能的评价比较理性客观,得以使其今后能一生从事所喜爱的音乐事业。马蒙泰尔第一学期曾这样评价德彪西:“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具有艺术气质,他会成为杰出的音乐家,他将有一个无可限量的未来。”杜兰教授虽对德彪西很有偏见,但每当他看到德彪西的作业本总是说:“这虽然不符合法则,但很敏锐。”马蒙泰尔教授介绍德彪西认识了俄国富孀冯·梅克夫人,那位柴科夫斯基的著名的保护人。这使少年的德彪西得以远游俄罗斯,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特别是俄国音乐家穆索尔斯基的音乐风格对德彪西的影响深远。德彪西的成功,还得益于宽容大度的恩斯特·吉罗教授。当吉罗教授看到年轻的德彪西如此的创作态度对他的发展无益、并且会毁掉他的前程时,便提醒他“把作品留到将来发表,否则这辈子都得不了罗马大奖。”吉罗教授一面指导德彪西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一面又要求他适应大赛评委的“口味”,德彪西终于在罗马大奖中一举夺魁,奠定了他一生音乐事业的基础。这些教授们虽然有的脾气暴躁,有的性情温和,有的成绩平平,有的成就斐然,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美德:为人师表,善待后辈。师生间虽然有成见,但是他们并不扼杀德彪西的创作个性,充分尊重德彪西的音乐理念,发挥他的才华。从这一角度看,德彪西的成才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功,也是法兰西教育理念的典范。
在德彪西故居的里屋,有几个巨大的玻璃橱柜,厨柜里置放着德彪西一生几乎全部重要作品的手稿。有德彪西22岁时获罗马大奖的作品《回头浪子》、有他的成名作《牧神午后》、代表作《佩利亚斯与梅里桑德》以及《大海》和《24首钢琴前奏曲》等等。德彪西给女儿秀秀写的《儿童园地》也放在了里面。秀秀是德彪西和第二任妻子艾玛所生的女儿,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