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故事,现今巴黎人仍众说纷纭。
有人说肖邦的成就得益于乔治·桑的支持,如果没有乔治·桑,肖邦的生活和艺术的发展都会更加艰难。有人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乔治·桑在精神与肉体方面的孜孜苛求,在信仰上的离经叛道,她的个性与具有诗人气质的肖邦大相径庭,都给肖邦精神上的极大压力。
肖邦和乔治·桑虽在一起生活,但内心的理想追求截然不同,因此导致了乔治·桑与肖邦的分手,也给音乐家的精神和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后人说肖邦之死,乔治·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管乔治·桑是“天使”还是“魔鬼”,现今巴黎人在谈论肖邦时总会提到乔治·桑,再说起乔治·桑时话题又往往会转向肖邦。他们俩人就像中国古语中所说的一对“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侣冤家,时过百年,人们仍争论不休。
肖邦在花都的生活寂寞而孤独。1831年,二十一岁的肖邦离开波兰寄居巴黎。此后十八年,一直到他去世,肖邦都没有回过故乡。肖邦在异乡只能把“绵绵思乡情”寄托于波兰民族特有的马祖卡和波罗涅兹舞曲里,舒怀“游子久不归”的忧伤。
肖邦刚到巴黎时,一开始并未被巴黎人所接纳,肖邦在巴黎花都举办的音乐会,几乎没有一个法国人到场。肖邦为此曾写道:“这里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我的心在以切分节奏跳动。”肖邦的内心忐忑不安,是因为巴黎不属于他的心灵家园。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在整整六十年之后,波兰的另一位奇女子来到巴黎求学,她和肖邦在巴黎时的背景非常相似,祖国波兰处在内忧外患的战乱之中,他们虽然离乡去远,却心思相牵,她就是令世人崇敬的著名女科学家居里夫人。
居里初到巴黎生活异常困难,在她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竟然从来没有过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即便是她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也还是冲破了重重阻力才得以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去领奖。居里夫人一生都没能进入代表法国科研机构最高荣誉的法兰西科学院,她在花都阡陌始终孤独地开垦着自己的精神园林。
无可否认,居里夫人和肖邦都是把波兰的花种播撒在花都巴黎,为世界百花园增添了最为灿烂的琦丽景色。春铭岁月,翠刻风霜,两位来自波兰的异乡人在法兰西的土地上终于开花结果,桃李芬芳。
我在巴黎查阅有关肖邦的材料时发现,肖邦的一部分稿件被收藏在坐落于有法兰西文化起源之称的圣·路易岛的巴黎波兰
图书馆。波兰图书馆与居里夫人的故居仅隔一条几米宽的小巷,我平时常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