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忙夺门而逃,一口气跑到宿舍,柏辽兹后来自己说:“好像被死亡追逐着似的,这种感觉一直缠绕了我一天。”在医院解剖室里的一幕,在柏辽兹生命中成为定格,他逐渐讨厌医学,哪怕是任何与医学和解剖有关的一个词句,都会使他感觉“被什么东西击中一样。”于是柏辽兹苦思冥想,怎样才能逃脱这种家祖袭传的“似乎已经注定的命运。”
柏辽兹发现自己开始更喜欢音乐,他到巴黎音乐学院的图书馆查阅乐队总谱,摘录下喜欢的歌剧的段落。从1823年起,他就开始跟让·弗朗索瓦·列索尔学习作曲。不久之后他回到老家,向父母说出了想成为一个作曲家的想法和计划,但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父母告诉他,如果他改学作曲,那么他将得不到家中任何的资助。家中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这一点为柏辽兹以后生活的困苦游荡导致至身体病弱,埋下了最早的伏笔。
家中反对柏辽兹从事音乐的态度,并没有湮灭柏辽兹的意志,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对音乐的追求。1826年,柏辽兹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次年,家里因为他转学随即兑现诺言,不再给他学费。柏辽兹顾不得这些,他的性格和他的音乐一样是充满激情和冒险。1831至1840年,柏辽兹创作出了《李尔王序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他的第一部歌剧《本韦努瓦·切利尼》等等,有人称这段时间为柏辽兹“黄金的十年”。 柏辽兹自17岁时来到巴黎,直至1869年逝世,48年间搬了近30次家,可谓食无常饱,颠沛流离了。他搬家的原因不是因为躲债,就是因为欠房租,要么就是房租涨价,总之是流离不定,东奔西忙,为了生活中最简单的食住而奔波。穷困的柏辽兹晚年搬到了他最后的地址,这时他已经52岁。房子在巴黎九区,里面是一个较为宽敞的套房,还有一个有五六个房间的寓所。据说柏辽兹刚搬到此地时家具还是李茜奥和她的妈妈买的,柏辽兹还要付给老太太为数不多的房租。柏辽兹交房租的清单,在他死后,人们整理他遗物中才被发现。
柏辽兹的感情像他的生活一样没有着落,起伏不定。童年时期,有一次他去祖父家,意外的邂逅了比自己大六七岁的美丽姑娘爱丝黛·杜波尔,他一见爱丝黛就着了迷,可惜爱丝黛却不以为然,她像照顾兄弟一样照顾柏辽兹。爱丝黛后来结了婚,柏辽兹的单恋成为了幻影。直到老年,柏辽兹还想念着他的初恋,还痴情眷恋着的那个山村里的“小星星”。柏辽兹在感情上是一个单恋的典型,他总是爱上不爱他的人。1827年,英国一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