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呢。”
在西方艺术史上,有不少出类拔萃、多才多艺的人物:柏辽兹的散文自成一体;瓦格纳的艺术评论独领风骚;鲁本斯作为巴洛克绘画风格的代表,他又曾是弗兰德尔驻法英等国的使节,据说有人问鲁本斯:“尊贵的大使阁下,您在业余还经常画画自娱吗?”鲁本斯回答:“不,先生,绘画是我的专业,业余时间我当当大使。”罗丹的情人卡缪·克洛黛尔的弟弟保罗·克洛黛尔,也曾是法国杰出的外交家,他做过法国驻美国和日本的使节,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法国六人团的主要成员之一米约,在“业余”时间也是当过几年外交官的。
米约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上学期间师从丹第、杜卡和维道尔。二十世纪初,米约随保罗·克洛黛尔以法国驻外使馆秘书身份出使巴西。第二次
世界大战之前,移居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的米尔学院教书。1947年,米约重返法国,执教于巴黎音乐学院。他的一生没有大起大落,虽身兼几职,但皆有成就。米约与保罗·克洛黛尔既是同事,又是好友,两人不仅是外交上的合作者,他们又是音乐上的知心人。他俩的通信集被认为是法国外交与艺术上的经典范本,两人在音乐方面的合作《克利斯托弗·哥伦布》,被称为法国音乐史上以最伟大的歌剧作品之一,达到一个时代的顶峰。
米约长达八十二年的人生旅途里,在巴黎只搬过两次家,都在蒙马特高地附近。米约一开始住在保罗·艾斯古蒂耶大街五号,有十几年的时间,在这里创作完成了《人与欲望》、《屋顶上的牛》、《忆巴西》和《世纪的创造》等作品,一举成名。他的住宅在蒙马特高地一片闹中取静的街区,房屋被周围几栋很平常的民宅包围。小街上行人稀少,与咫尺之外的“另类繁华”无关。米约出生在犹太家庭,他少年生活衣食无忧,像其他犹太子弟一样,米约从童年开始就学习小提琴。米约的文笔很好,他的自传《没有音乐的笔记》笔调清新,观点独到,发表于1949年。那时我们的中国红旗漫卷,欧洲正在走上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时期。米约一生相对幸福,他虽然身体不好,却是个多产的作曲家。米约的最后作品编号是第441号,由此可见他的勤奋程度。
蒙马特高地我走过无数次,但在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的时间来却是第一次。这里白天游人如织,旅客纷杂,红磨坊红得耀眼,黑猫咖啡馆黑得安静。夜晚的蒙马特才是它的真实面貌。克利什大街华灯初上,昼伏夜出的女性们浓妆艳抹,红灯遥映,绿窗幽柔,街边的电影院、剧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