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寓:
2004年,为北京大学录取的学生中27%都来自北京,复旦大学在上海招到的学生,占了招生总人数的40%,武汉大学在湖北的招生名额占总数的50% 。伴随着高考志愿的填报,对大学“偏心眼”的抱怨声重又响彻起来。名校总是向着其所在地的学生,这对其他地区的孩子来说,太不公平。
区域公平和考试公平有如一场博弈,总在高考的时节,登台上演。
大学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高校林立,生活在那里的孩子相对全国其他地区的人,在高考的录取上总能或多或少占到一些便宜。尤其在1999年之后,重点大学陆续实行起“省部共建”的办学模式,地方政府在大学的建设上也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没有平白无故的投资,这让大学在招生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向本地生源倾斜。
地区差异导致的不公平可以理解,却不能坐视不理,原本应聚“天下英才”的重点高校,偏向聚“一方之才”,不能不说是重点高校的退化。毕竟,重点高校承载的并不仅仅是建一方事业的重担,还肩负着为整个中国输送人才的责任。坐握着师资、学科、教学的优势,拿着全国纳税人的钱却极大地偏重为地方做贡献,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更何况,志在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们,如果连公平收纳全国生源的力量都没有,又有什么能力敞开胸怀,接纳世界的学子?
中国教育的改革是难,牵一发而动全身,但不改却万万不行。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勇敢地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学校,率先捅破了高招的窗户纸,首次按各省人口比例进行招生。中国政法大学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扭转重本地生源的陈规,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只要有心做,也完全可以做到。
应聘记
快毕业了,同学们都忙着找工作!
这天,西门庆请沙僧吃了顿大餐,酒后吐真言:“沙僧哥哥,你看大家都在找工作。你为人踏实肯干、吃苦耐劳,一定不愁找不到好工作。而我……唉!等你面试的时候带上我,咱也沾沾你的光!”
这天,沙僧带着西门庆去面试。一考官问他们:“会不会喝酒?酒量如何?”
沙僧摇摇头。西门庆来了劲:“这可是我的强项啊!不说海量,那也斗量!”一会儿,西门庆就把考官给忽悠住了,“西门庆,毕业了你就来我们公司干吧,我们公司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人才啊!”
回来的路上,西门庆笑着对垂头丧气的沙僧讲:“哥哥,不是你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
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