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但现实生活却是那么五花八门,有人一定要不折不扣,百分之百地按照那些规定办事,往往就要吃亏。这里说的是“往往要吃亏”它和“注定”要吃亏自然有区别,但两者之间相距多远,大概人们往往,又是往往,不愿花代价去测试它的。而陈一弘似乎已经在这方面花了代价而又还不“觉醒”,还在书生气十足地研究什么质和量的区别!
周剑非这么一想,他似乎忽然找到了对陈一弘的各种非议的原因之一。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还需要在调查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他觉得这一趟没有白来,只坐在招待所找人谈话,是得不到如此“珍贵”情况的,故而觉得很兴奋。
兴奋之余,他问陈一弘:
“何家渡水库的主要灌区在哪里?”
陈一弘指指两边的大山,说:
“都在山那边,这里看不见。”
周剑非问:
“哪里能看见?”
陈一弘笑着指指背后的山峰:
“还要爬上去百多米哩!”
周剑非说:
“爬百多米有什么了不起,那就爬吧!”
陈一弘想阻止,说:
“就不去了吧,坡太陡。我们有一个沙盘,上次弄到市里展览会了,部长有兴趣回到市里后引你去看。”
他说着便用眼色暗示随侍一旁却始终一言不发的两个随员:巡视员和秘书一起来劝阻部长,但两人却对他的暗示视而不见,依然默默不语。他们的原则是,部长怎么决定我们怎么办。如此高的坡能否爬得上去部长自会作主,用不着多嘴的。
陈一弘眼见两位随员不动声色,只好又问一句:
“部长能爬上去?”
周剑非笑道:
“笑话,你把我看成七老八十的了!”
说着就站起来带头往山顶爬去。
他们一口气爬了一百多米,登上一处山峰才停下来擦着汗水向左右观望。这里地势很高,视野开阔,放眼东望果然又是一个天地。虽不能说一马平川,却也是丘陵起伏,田土相连,山林叠翠,村落密布,一片鱼米之乡的景象,看了令人赏心说目。都说三江是全省的粮仓,此时此刻他们算是看到一点粮仓的面目了。
陈一弘指点着介绍说:
“这一带丘陵从东到西全长二十五华里宽二里,水库建成后可得旱涝保收田六万亩,土改田三万亩,合计九万亩;对面山脚比这边更平坦一些,合计可得旱涝保收田……。
他不停地指点着,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陈一弘的表情和眼前的景象使周剑非深受感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