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个全中国动乱的非常年代,由于中苏两国的关系处在全面对抗的冰河时期,留苏学生的个人命运也就变得跌宕起伏,完全不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结束后,邹厚工他们几个人都获得平反,恢复名誉和工作,但那时他们都已经年近五旬,一生中最适合工作的时光就这样蹉跎过去了。
从1982年起,中苏关系开始趋于缓和。1989年5月,前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北京,中苏最高领导层一致同意实现两国国家关系的正常化。在时代的冰雪消融之后,几位老一代留学生由于不同的机缘,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莫斯科。前苏联的解体,使俄罗斯发生了巨变,也深刻地影响了21世纪的世界格局。对于当年的中国留学生来说,现在的莫斯科是既亲切,又生疏。
1985年,邹传华获准来到莫斯科探望母亲和姐姐。这时,邹厚工已经组建了新的家庭,原来的跨国婚姻无法恢复了。几年后,邹传华和丈夫来到莫斯科经商,不久他们把几乎双目失明的邹厚工也接到这里定居。现在每天照顾邹厚工起居的是他的第二个妻子贵霞。他们居住在莫斯科市内一套前苏联时期修建的陈旧住宅中。当年跟随柳芭回苏联的大女儿传苏,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她现在完全不会讲中文,两个孩子也看不出有中国血统。虽然在这个特殊家庭里成员间的交流必须使用两种语言,但是彼此的亲情和血脉是割不断的。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中国和俄罗斯就是父母,哪一个国家不好,他们都会感到不舒服。两国的关系不断改善、发展,他们便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韩存礼的妻子在文革期间同他分了手。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他作为访问学者第一次重回莫斯科。后来随着中俄贸易的活跃,他开始为两国的经贸企业牵线搭桥,并在莫斯科定居,从事一些当地的华人事务。他现在的妻子是一位俄罗斯老太太,两个老人相依为命,还养了一条狗,一起过着简单而平静的日子。在莫斯科生活的10多年中,韩存礼亲眼目睹了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重大变革。虽然一生历经磨难,但他一直保持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每年的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天,他都会到红场参加纪念活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陈先、陈滋康夫妇一直在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工作。退休后他们被中国一家企业聘请担任驻俄罗斯的业务代表。虽然当时年纪已经大了,但想到还能再回到莫斯科,他们便欣然前往。当然,莫斯科已经不是他们所熟悉的地方了,这座城市给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