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就象那古老的东方文化一样,是不容易改变的。不过有一点师傅们都认可:今后事业怎样发展,要看缘分和自己生活的乐趣。如果认为可以适应西方的生活,感到有所收益,就可能在欧洲多呆一些时候。如果感觉过上10年、20年还是觉得西方文化没有中国文化的底蕴那么深,心里不踏实,就可能坚持不了几年,最后还要回到中国。
少林寺的出家人以四海为家,随缘度日。他们用自己在德国的经历向世人证明:少林和尚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继承着光辉灿烂的传统,传播着佛家的爱心。同时,他们也在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身。也许,这便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禅的感悟。
第一部分瑞米里的中国工人(1)
瑞米里位于意大利东北部。这座人口不到14万的城市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滨资源。南北120公里的海岸线,便捷的交通;温泉和海藻泥,瑞米里在游客的眼中是个度假天堂。每年夏天有一群像候鸟一样的中国人,也会随着哄哄嚷嚷的游客来到瑞米里。他们大多来自中国农村。来的目的,不是旅游,而是打工。
意大利的手工业,很大程度上延习了几百年来的家族模式。这和中国福建浙江一带的传统生产模式非常相象。来到瑞米里打工的中国人,由于语言上的限制,大多只能从事三种行业:四处卖散货,去海滩为游客做按摩,或者进中国人开的手工厂。手工厂的工作时间最死板,强度也最大。但凡留在这里干活的工人,大多都是为了等政府大赦的时候拿居留。
叶小明;浙江温州人。1994年他随着当地的出国淘金潮离开爱人。一个人跟着假冒旅行团偷渡来到意大利。随后一直为中国老板做工。直到2003年叶小明才用近十年的积蓄开了一家地下成衣作坊。八台缝纫机;三四个工人,加工出来的衣服全部送往意大利人的公司。厂房租在瑞米里近郊。一楼和二楼供工人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