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历来被喻为“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们兴奋地把金钱和心血统统投进去,却往往以悲惨的破产和倒闭而完结。在20世纪50年代的马来西亚,仅约3%的人能从锡矿业赚到钱,而像胡曰皆这样能够成为千万富翁的更是凤毛麟角。
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的锡产量全球第一,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4%。马来西亚各个州都有锡矿,其中锡资源蕴藏最丰富的是霹雳州。由于它的锡产量能占到马来西亚全国产量的60%,这个州被人们称为“银光闪耀之州”,首府怡保更是享有“世界锡都”的美誉。怡保坐落在近打河畔;是一座山城。早年的怡保并不叫怡保,从中国下南洋来锡矿场当矿工的华工当年把这个地方叫“坝罗”,也就是许多人目前所称的怡保。今天的怡保是马来西亚第三大城市,有30万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华人。在华人聚居的唐人街上可见成片的中式房屋,许多店铺都使用中文招牌。怡保的发展见证了华人锡矿业的兴衰。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国的大公司占有最好的锡矿,华人往往仅能拿到一些零星的小矿场。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聪明才智,有些华人矿主还可以发展起来。但也有许多华人,大约有40%的人,由于资本不够而破产。为了同英国的公司进行竞争,保护自己的利益,1935年5月5日在怡保成立了霹雳州华人矿务公会。在马来西亚锡矿业的鼎盛时期,这个矿务公会有300名会员。
第二部分锡矿血泪——马来西亚华人的故事(2)
1850年人们在霹雳州的太平发现了锡矿,在此之前仅有非常少的华人住在这里。1850年以后,华工移民迅速增加,到1897年霹雳州的华人已经占全州人口的半数,达9万余人,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怡保从事锡矿生意。由此可见,华人对整个马来西亚的锡矿产业有过一段不可磨灭的光荣历史。华人介入马来西亚锡矿业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他们带来了采矿技术和生产经营方法。像“金山沟”、“水笔”、“洗琉琅”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