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高考制度肯定不利于女性学生的升学,同时,在知识信息量方面不分男女差别实行一视同仁,并不能说明这个社会对女性的重视和平等,多少有点反人道的意思。但这问题太大了,罗杰一时也想不明白。
第一学期的课程都是基础课,没有什么专业课程。罗杰可以轻松应付。
罗杰仍然像高中时那样,上午在课堂学习,下午几乎不上自习课,全泡在学校的图书馆。在这里,罗杰可以看许多在十里铺无法接触到的书籍。这时候,罗杰感到大城市就是与小城镇不一样,这里的文化厚度和思想深度是以前所无法想象的。比如以前要是与茹婷探讨一些比较深沉的文化现象,可以说都无法聊得更深一些。一是没有书可供参阅,二是话题受到环境的制约,他们的思想不可能驰骋得很远。而在西安,这要方便得多,他可以看到很多他从前只在的一些文章后注上提到的文献和参考书目,还可以就某些问题与同学中有同好者一起辩论探讨。罗杰觉得他的思想理解能力与对未知领域的信息的接纳能力强了许多。
他的同学中有一个叫康楠的,对诗歌有颇深的兴趣。康楠尤其对海涅和拜伦人诗歌感兴趣,并给罗杰深情地朗诵过几首海涅和拜伦的诗歌,罗杰受康楠的影响,也读了一些欧洲的诗歌作品,觉得受益匪浅。以前罗杰没有读过那些东西,他只对唐诗、宋词和几首较著名的元曲感兴趣,后来也读过一些郭沫若的作品。现在,罗杰开始关注西方文学中诗歌部分中的一些东西,他觉得相比较而言,他更能接受印度大师泰戈尔的作品,对歌德的《浮士德》尤其反感,但对但丁的《神曲》非常崇拜。
康楠有一次对罗杰说,要他注意读一些当代中国诗人北岛、舒婷的作品。罗杰后来读了舒婷的《致橡树》,觉得十分佩服舒婷。但北岛的诗他当时没有找到,后来也没有读过。不过罗杰知道,北岛是一个与舒婷齐名的中国当代诗人。
罗杰还有一个同学,对哲学尤其是西方古典哲学研究颇深,总能讲出一些让罗杰听得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话来。他叫王贻,他说他给自己起的笔名是王一。他说,一是数之本,所有大千世界均由一而生,一中包含所有,所以他觉得王一最能代表他的思想。
罗杰觉得王贻很有意思,反正口语中王贻、王一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声调略有不同,呼王贻、王一听起来没什么差别,但叫王一反而更能感到一种深厚的内涵蕴含其中。
罗杰对他们班上的女生好久都没有什么印象,他觉得那就是一帮整天在教室里上自习课还在津津有味看课本的女生,只有在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