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不能完成如此紧密的飞行。
好在唐云龙掌握的科技水平要比二十一世纪的先进得多,所以虽然手头只有一些基本的材料可用,但他相信最终做出来的装置可以满足这样的精度要求。当然,要购买其中的一材料,又要花费唐云龙好几天的时间。好在他把改装飞马座…XL火箭的任务交给了发射场上的人,否则时间上还真是会来不及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唐云龙连学校也没去,让杜思婧为自己开了张病假单,他一直窝在自己别墅的地下室里制造火箭的有效载荷。这有效载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一枚小型高效火箭,第二个部分则是预计要登陆到“近邻”小行星上,用以改变其运行轨道的推进装置。
因为这两个部分都是在外太空工作,所以根本不用考虑气动外形的问题,唐云龙将其分别设计成了两个半球体。球形是最佳的几何形状,不但坚固而且内容量也大,绝对是适合太空航行的好形状。
而且这种形状里,装置各部分的结构也比较容易安排,根据超级电脑辅助设计的图纸,唐云龙忙着把这几天陆续到货的零部件按照自己的要求改装好,然后一件件的装配起来。要自己制造一架火箭和紧密的控制系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好在唐云龙偷渡到二十一世纪以来,因为各种原因需要自己动手制造一些高科技的小玩艺,所以各种工具也是准备的一应俱全,这也让他制造火箭的过程十分顺利,节省了不少时间。
因为这是关系到全人类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大事,所以唐云龙也非常仔细,在制造这装置的过程中慎之又慎,生怕自己的某一个疏忽就让这次行动功亏一篑。可惜的是这样重的行动要是由政府来主导的话,肯定会同时发射两枚火箭,把其中一枚火箭当成后备系统,以免第一套系统错还有补救的措施。可惜的是在整件事都由唐云龙一个人来完成,所以无论如何是来不及做备用系统了。
忙碌了十多天的工夫,这套用以改变小行星运行轨道的系统终于大功告成了。其自带的火箭用来推进装接近小行星,然后前半部分会在小行星上登陆,启动推进系统改变“近邻”的运行轨道,使其避免和地球正面撞上。
因为受到重量等很多因素的限制,所以这套系统只能产生三百一十公斤的推力,并且可以工作状态保持长达十六小时之久。虽然和直径八公里的“近邻”相比,这区区三百多公斤的推力根本不值一提,但在完全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