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哪有这个境界能出此言呢?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见沈玉探究的眼神传来,小艾知道他想知道事情经过,便张口将郑板桥的故事缓缓讲出:
“据说,在我们家乡有一个人名叫郑板桥,即是文豪又是官员,‘难得糊涂’四个字就是出自他手。有一年郑板桥独自出游,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某某朝秀才某某朝举人某某朝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地,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这段经历小艾还是有所改动的,“难得糊涂”四个字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这才借宿老者家中。老者用的方印上面的字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但这里不是历史上任何的一个时代,自然是不知道山东莱州在哪里,更不知道康熙雍正乾隆这创造了“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是何许人也,所以小艾便将其模糊掉,免得沈玉再纠缠不清。
“这老者是高隐,这郑板桥是慧智。”发自内心的赞叹,沈玉对小艾所说的人物不由得有些崇敬。
“是啊,郑板桥很受后人爱戴的。其生性高洁,志向远大,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特别擅长画竹,曾经做过一首诗。”
小艾站起身,迈步缓缓吟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好诗好诗。”沈玉不禁拍案叫绝,赞叹道:“这位郑先生心系百姓让人敬仰,定能造福一方,流芳千古。”
摇了摇头,小艾叹道:“流芳千古是不错,但造福一方却未必。郑板桥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但后来因为灾民而忤逆了上官,加上深觉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