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场、温柔乡”来形容青楼,魅力果然很大!
他们才进院子,那水榭里就走出三个人来。其中大头那人一面朝夏涵迎来一面高声笑道:“檀青,你可来了!”
想来,这就是今晚的东道,翰林院编修常文裕常大人了。
夏涵好整以暇地还礼,淡然道:“中行兄太客气了。”常文裕字中行,虽然夏涵以“兄”呼之,其实常文裕年纪比夏涵大了足足二十岁。
说起来,像常文裕这种,三十六七岁的七品官儿,一点也不老。只是夏涵太年轻,把他周围的人都衬得老了。
但是夏涵沉稳的气质又让他在这些“老人”们面前一样能保持平和淡定的态度。一般人也不敢小窥了他。开玩笑,一个能得到皇上宠信的大臣,无论他是十八岁还是八十岁,永远都是官场同僚们需要给予足够重视的对象。
别人年纪小是障碍,到了夏涵这里,年纪小反倒成了资本。就因为他小,所以他有的是时间,他潜力无限。就算遭遇一时挫折,只要没有彻底被打倒,就有可能东山再起。
是以京城官场上的人,对夏涵都还算客气。甚至常文裕这样的同品级官员,还得用稍微仰视的角度来看夏涵。一个翰林院里的小编修,和紫宸殿的中书舍人,尽管品级相同,权力和地位却完全没有可比性。
常文裕这才介绍他身边那两位陪客,二人都是常文裕的“亲戚”,据说都是举子身份,在京中待考。
但夏涵眼睛毒,早一眼看穿这两人的真正身份。这两个人都有一双精光闪闪的眼睛,待人礼数周到得过分,行动谨小慎微,说话谀辞潮涌。夏涵就知道,这两个人绝对是“师爷”出身。
所谓“师爷”,是大梁读书人在科举落第以后常常会选择的一种职业。古代的科举考试,那才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想通过科举出人头地的人那么多,但每三年才有一次大考,每次也才录取三百名左右的进士。
既然如此,就肯定会有大批落榜考生,只能选择别的出路……如果家境好,可以选择当个富家翁,小地主。家里是做官的,也会替子弟谋个小吏的职位。但那些家境贫寒的读书人怎么办呢?
读书可是要花大钱的事,一般人家也供不起孩子一辈子读书。所以这些寒门学子便走向民间,或为私塾老师,或为账房先生,或者给官老爷们当师爷。
可别小看了师爷这个职业的重要性,也别低估了师爷们的智商,更不要认为当师爷就没前途。能够成为官老爷们的幕僚,替他们打理庶务,处置政事,本身就得有两把刷子。不但如此,他们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