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闻地散失于历史的飓风中。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完]
1997。7。26—8。9
※※※※※
后记:
本部小说中,已试着改变文风,往历史小说上靠拢。由于资料有限,不可能事事经过考证;但只作为闲时自娱娱人之戏笔文字,也不必引经据典,去一一细查宋代历史。
因为自知文笔沉厚不足,又缺乏驾驭长篇巨著的实力,故本人自知之明地用了“古龙式”的写法,空灵跳脱,以灵动和虚幻,再加上蒙太奇的剪接方法,可以免去构思上的不足与欠缺。
本文草成后,第一位读者即为雪裳,她在我写作过程中曾给予了很多意见,甚至大致框架也与她讨论过,故本人末附一七律赠与雪裳:
花开花谢总伤神,绿窗无语掩残春。
世事浮沉云过眼,红颜寂寞花沾唇。
淡淡秋云任舒卷,昏昏灯火忆平生。
文成不愿经俗眼,临风递与雪衣人。
[又]:
《雪满天山》曾在浙江大学为欢迎金庸先生就任人文学院院长而举行的全校武侠小说大赛里,获得过第二名——没有得第一名得原因,据说是评委对于这篇文章是否是“武侠”产生了争议。
其实,我也知道,〈雪〉并不是很“武侠”的小说(这其实要看你如何定义“武侠”了)它更大的程度上是为了表达一种想法,一种早已存于脑中,却无法完整准确表达的东西。
这篇小说写于高考结束后那个暑假,从动笔到完稿大约只用了一个多星期,当时也只当作闲时自娱来写写而已。可这一年多来,偶尔再读这篇旧作,才明白了当时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无意识表现出来的观点。那也是全文的灵魂——“抗争”与“妥协”。
这一点在女主角未央郡主(雪鸿)身上最明显地反映出来,她一直在妥协中长大,直至一朝为了自己的追求决然反抗,可最后仍然选择了妥协。这一系列的过程,也是她逐步成熟、自立的过程。其实,文中两位男主角:丁宁与狄青,何尝不在“抗争”与“妥协”中摇摆?他们三个人,不管出身如何,决心大小,反抗是否强烈,可最终竟一一选择了妥协。狄青按世俗的约定“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将,可他付出的代价却是惨痛的;而丁宁与未央郡主的结合,又何尝不是各自妥协的结果。本是誓死抗争的决心与勇气,却在复杂的情况下一一消失,最终相互妥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