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气势。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认识极为深刻,但对中国人美好的一面还远未阐扬,至于对超越民族性、阶级性的普遍的人性尚没有真正承认,更不要说充分发掘其内涵了。鲁迅猛烈批判传统文化的正统观念而致力于改造国民灵魂,显然已经超越了正侠的境界而达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境界,但鲁迅所批判的传统文化的东西都是已经异化也就是已经远离传统文化本性的东西,对于传统文化的真精神鲁迅理解的并不是很精当、很透彻,整个五四时期都是这个毛病,更重要的是,在鲁迅的作品中缺少对整个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因此还没有达到至侠觉悟解脱的境界。所以几百年之后,当后人评价二十世纪文学时,金庸可以称为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可与十九世纪的曹雪芹居于同一境界,皆为世界级的文学大师。
七、独孤求败不寂寞了
单就武学而论,六脉神剑已经超越一切有相境界而达到无相之相的境界,一切有形的武学,殊途同归,最后都是以心将内力化为无形剑气——如果一切武学,有相的,无相的,都能放得下,也能拿得起,以上任何剑法都能运用自如、随心所欲,就可以见到武学的本性了。当然,由于心性修持的境界不同,心对内力的修聚和运用肯定有高下之别:有借外力以为己用者(如北冥神功),有内力自我生成者(如八荒六合惟我独尊功),有内力精纯之至无形无相者(如小无相功),更有内力既自我生成又无形无相者(如易筋经)。象著名的段誉同志,虽然也能误打误撞的吸取很浑厚的内力,但无形剑气有时能发出来,有时根本就发不出来,甚至越紧急的时候越用不上,只能双手对着空中乱点,让人莫测高深,以为在施什么魔法,其对内力的运用简直是差劲之极,不知六脉神剑经的作者看到段誉如此使用这门无上绝学有何感想?
独孤求败的内力修为属于什么境界?如果我们承认杨过在一定意义上重复了独孤求败修习武学的过程的话,我们可以说,独孤求败属于借外在力量激发自身潜能这种内力修为方式,自身潜能激发到什么程度视外在力量的情况而定。这种方式已经超过了北冥神功,但还没有达到八荒六合惟我独尊功完备自足、自我生成的境界。借助外在力量并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如果“外在力量”本身无懈可击,就无法借用,就象任我行的吸星大法无法吸取方正大师的内力一样;或者,外在的力量不是足够强大,那就无法激发自身潜能,或外在的力量不进一步增长,就无法更进一步激发自身潜能,比如,如果不是在山洪之中,杨过就无法练习玄铁重剑,而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