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因此,《幼学求源》虽然没有完全采用诗歌形式,但对于学童增长见闻、学习对句和作诗依然帮助极大,因而是我国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蒙学读物,在乡塾蒙学教育中影响深远。清代把它与《增广贤文》并列,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书中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传诵不绝。
自隋唐实行科举取士以后,吟诗作赋成为文人士子的必备能力,而作诗尤其讲究声律对仗,因此,学童入学后除须熟读四书五经外,还须学习声律对仗的技巧。唐代之后出现了许多教授学童学习声律对句的启蒙读物。司守谦的《训蒙骈句》也是为学童学习声律对句而编写的一部教材,内容丰富,伦理说教气息较淡薄。全文采用平水韵平声的三十个韵部,按韵部次序编排,每韵三节,每节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对骈句组成。如开头第一节:“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晓日濛濛。野桥霜正滑,江路雪初融。报国忠臣心秉赤,伤春美女脸消红。孟柯成儒,早藉三迁慈母力;曾参得道,终由一贯圣人功。”词句讲究平仄,隔句押韵,对仗工整,想像力异常丰富。学童熟读这本书,就能为作诗奠定很好的基础。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清代学者又编写了类似读物《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
《蒙养故事》(《龙文鞭影》)是明代万历年间学者萧良有在唐代李翰《蒙求》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蒙学教材,学者夏广文为之作注,后经明末清初时期的学者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龙文鞭影》。其内容主要来自史书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古代神话和笔记小说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庄子、司马迁、诸葛亮、李白、杜甫、岳飞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使用平水韵平声的全部三十个韵部,按韵编排,采用四言韵语,每句概括一个典故,两两相对,对仗工整,文字简明,易读易记。如开头部分:“粗成四字,诲尔童蒙。经书暇日,子史须通。重华大孝,武穆精忠。尧眉八彩,舜目重瞳。商王祷雨,汉祖歌风。秀巡河北,策据江东。太宗怀鹞,桓典乘骢。嘉宾赋雪,圣祖吟虹。邺仙秋水,宣圣春风。”这部书问世后,成为明清时期颇受欢迎的童蒙读物之一。清朝末年,学者李晖吉、徐兰畦二人合撰了《龙文鞭影二集》,取材和体例与杨臣诤増订者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