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尽造成。”《幼学诗》共三十四首五言体诗歌,内容涉及做人和教义两方面,主要是进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德说教,如:“真神皇上帝,万国尽尊崇;世上多男女,朝朝夕拜同。”这种寓道于文、文道结合的教材,也体现了传统诗歌类读本偏重道德教育的特点,政治功利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严酷的专制主义统治,极力推崇理学,特别重视和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清代诗歌总体风格偏重典雅,民歌对清代诗人的影响较小。但仍有一些诗人向民歌学习,写出了歌谣体诗,朱彝尊有《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龚自珍有《馎饦谣》等。晚清末年,进步知识分子对民间歌谣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利用。诗人黄遵宪十分重视向民歌学习,曾辑录民歌选集《山歌》。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体诗歌,名曰“杂歌谣”。在内容上,要求反映现实生活,宣传进步思想;在形式上,句式整散兼有,篇幅长短不一,字数多少不等,风格多种多样。黄遵宪亲自创作了许多歌谣,在新歌谣创作方面贡献最大。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期间,黄遵宪在《致饮冰主人手札》中建议他在刊物上发表一些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或九言、或长短句的歌谣。梁启超接受了这一建议,在《新小说》上特辟“杂歌谣”一栏,先后刊出了黄遵宪的《出军歌》和《幼稚园上学歌》、梁启超的《爱国歌》、剑公的《新少年歌》等作品。梁启超呼吁更多的诗人努力从事歌谣创作,并举黄遵宪为楷模。康有为、章炳麟、秋瑾、高旭等人都有这类歌谣体作品。江苏籍留日学生也在创办于东京的反清革命刊物《江苏》上刊载了供儿童歌咏吟诵的学校歌(儿童诗)《游春》、《扬子江》、《秋虫》等。俞复、丁宝善编写的《蒙学课本》里也有新歌谣,如第三册第二课:“祝我国,巩金汤,长欧美,雄东洋,陆军海军炽而昌,全球翻映龙旗光。帝国主义新膨胀,毋庸老大徒悲伤!印度灭,波兰亡,请看我帝国,睡狮奋吼剧烈场。”这些新创作的歌谣以爱国主义为基调,寓教于乐,语言通俗,形式自由,易读易懂,便于歌唱,易于流行,将传统韵文体蒙学教材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创作新歌谣也就成为宣传进步思想、教育青少年的最佳方法。
晚清末年,在维新变法和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中,由于难以适应宣传革命思想的需要,古典诗歌逐渐走向末路,与之相适应的诗歌教育也逐渐衰落。随着传统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诗歌教育被赋予了新任务、新内容,呈现出崭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