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郑玄在注释《诗经》时,不囿于门户之见,虽以古文经《毛诗》作底本,但也往往采用今文经的齐、鲁、韩三家学说。他首次提出《毛诗》作者有大、小毛公之别,首次指出《诗》之《大序》为子夏所撰,《小序》则为子夏、毛公合作,在经书注释上独创了“笺”的名称。郑玄《毛诗笺》、《毛诗谱》出现后,《诗经》的流传发生了重要变化——古文经“毛诗”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而今文经的“齐诗”、“鲁诗”、“韩诗”就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诗经》教育进入了一个统一时代。现今流行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唐初著名的经学家和教育家孔颖达于贞观年间奉诏主持编撰《五经正义》,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完成。后又经校定增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颁行,钦定为全国统一教材。《五经正义》共180卷,其中《毛诗正义》40卷。《毛诗正义》是对“毛传”和“郑笺”的疏解,对魏晋南北朝以来众说纷纭的注释进行了鉴别裁定,因此又叫《毛诗注疏》,是注解《诗经》的最重要的著述之一,被清代学者阮元列入《十三经注疏》,影响至今。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诗集传》是《诗经》诠释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元、明、清三代士人必读的权威性读本。在《诗集传》中,他打破了盛行千余年的“诗序”的束缚,而就诗篇本身探索其本旨;文字音义则不拘泥于训诂之学,杂采“毛传”和“郑笺”,间用齐、鲁、韩三家学说,而以己意进行取舍。《诗集传》释义简洁,明白易晓,逐篇述其主旨,逐章言其大意,常有新解。朱熹以后,注释《诗经》者多以《诗集传》为宗,元、明、清时期科举取士也以《诗集传》为准,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和“诗教”传统对中国诗歌创作和诗歌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毛泽东就曾写作数首四言诗,如《奋斗》、《题〈中国妇女〉之出版》等。1937年4月,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就采用了古朴典雅的四言诗形式。《诗经》里的一些诗篇在今天仍然是诗歌教育教材,如《关雎》、《蒹葭》、《伐檀》、《硕鼠》等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二是纯粹的诗歌类读本,是指根据某种需要编选的各类诗歌选集、全集、总集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