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知此,则知所施矣。”(《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后世所传的《王文成公训蒙教约》也规定有同样内容。清代政治家、学者曾国藩非常重视诵读,他在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就曾特别强调诵读诗文的方法和益处:“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文集…书信二》)
古代的诗歌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富有音乐性,非常适合诵读。格律诗讲究韵律和谐、平仄相对、隔句押韵,具有音乐美、节奏美、音韵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品味出诗歌艺术之美。古代学者非常重视蒙学诗歌教育,曾编写了许多供学童讽诵的诗歌读本,其中,《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是古代最著名的蒙学诗歌教育读本。在学习诗歌方面,古人尤其强调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十分推崇的读书方法。此外,诵读诗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韵律感,对于作诗帮助很大。
古代诗歌教育也同样重视写作训练,传授作诗的方法和技巧也是诗歌教育的任务之一,模仿练习是古代学子学习作诗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随着诗歌艺术的发展和各类诗歌体裁的不断出现,随着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随着历代统治者对“诗教”的重视和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的形成,吟诗作赋已经成为文人士子的必备能力,能否作诗已经成为衡量文人文化素养高低的一把标尺。因此,学习作诗往往是古代文人从学童阶段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