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读古诗,隔日学写诗,逢三、八日作文,逢初一、十五作史记诗赋。”可见清代蒙学阶段诗歌写作训练是比较频繁的。
蒙学阶段教蒙童属对是写作诗歌的基础,属对是一种集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训练。为了适应人们学习作诗填词的需要,训练学子掌握声律对句技巧的韵文类读本代代不绝。自唐代之后,出现了许多教授学童学习声律对句的启蒙读物,如李翰的《蒙求》、王令的《十七史蒙求》、司守谦的《训蒙骈句》、李渔的《笠翁对韵》、车万育的《声律启蒙》等,都是为帮助学童学习声律对句而编写的启蒙教材。
古代文人学诗、作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是一辈子都要不断进行的工作,任何人都不能希冀“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即使在接受教育阶段,古人学诗、作诗的过程也往往是在学习中不断写、在作诗中继续学,学诗、作诗往往是交叉进行的,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古代诗歌教育将读诗与写诗相结合,使得文人从幼年起就一边学习读诗、一边开始学习写诗。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也流行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与写诗的关系多么密切!曾国藩在写给曾纪泽的信中特意强调读诗与写诗的关系:“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尔欲作五古七古,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曾国藩文集…书信二》)
由此可见,在古代诗歌教育中,熟读成诵是学诗的基本功,读写结合是学习诗歌的有效途径。中国古代有许多神童诗人,他们之所以在儿童期就能成名,是因为他们自幼就接受了系统有效的诗歌教育,尤其是诗歌读写方面的训练。从魏晋南北朝到清代末年,中国诗歌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早慧的诗人,有男有女,他们往往在十岁左右就以诗文闻名于世。如东晋的谢道韫、南朝的范云、任昉、徐勉、王僧孺、张率、刘孝绰、王筠、徐悱、梁简文帝萧纲,唐代的徐惠、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张九龄、王维、刘晏、李泌、白居易、元稹、李绅、李冶、薛涛、李贺,五代的徐铉,宋代的王禹偁、晏殊、黄庭坚、杨亿、汪洙、李清照,辽圣宗耶律隆绪,金代虞仲文、王庭筠,元代刘因,明代杨慎、黄峨、夏完淳,清代王士祯、赵翼、恽珠等。这些诗人天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