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轮。”伍斯凌说。“和好了之后,你用藤筐装些泥回来,我们先试一下,如果能成型,我们再让大家学。”
“好,那我先去了。”
约莫一个小时后,伍斯凌的工具刚做好不久,蔡晓亦就带着一个青年回来了,蔡晓亦和青年人各背着一筐和好的陶泥。
蔡晓亦选择了大件陶器制作的试验,他选择了较为方便的、不需要用到内模的泥条盘筑法。蔡晓亦把和好的陶泥倒在肥皂纸箱拆开拼成的纸垫上,然后把陶泥搓成合适大小的圆条。搓好之后蔡晓亦就把圆条搁在底盘上,一圈一圈地盘筑,盘到合适高度的时候就用特制的两把木锤同时在缸的外壁和内壁一起拍。蔡晓亦一边绕一边拍,做得十分投入,连汗水滴到了眼睛里都懒得去擦。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小时之后他的第一个作品诞生了,虽然这个被蔡晓亦说是水缸的东西歪歪扭扭的,而且口还不是圆形的,但对于初次尝试的人来说,应该算不错的了。再说了,现在是实用大于美观,再怎么歪也是个容器,能装东西就成了。
伍斯凌试验的是中小陶器的制作,制中小陶器用陶轮比较好做。
【制陶的时候在固定在陶轮轴上的木制圆盘上放一块平顶圆台形的干陶坯当模具用,在陶坯上撒上点木灰,就形成了坯料。转动陶轮用的是一根木棍,转动的时候要站起来,俯下身,用木棒使劲地拨动轮子。随着陶轮的转动,用蘸了水的手在坯料上操作,慢慢地形成所需的形状。】这是大全上的描述,看起来不难,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很不容易的。好在伍斯凌高中时候去南部的一个小城旅游的时候,曾经参观过被誉为四大名陶的钦州坭兴陶的工坊,并在工坊做了一个小东西,懂得一点点陶轮的使用。不过那时用的是电动的陶轮,现在要用手动的。单单是熟悉这个手动陶轮,伍斯凌就用了将近二十分钟。熟悉陶轮用了二十分钟,摸索制陶的手法又用了二十来分钟,蔡晓亦的水缸都快弄好了,伍斯凌才开始做第一个试验品。
“兄弟,你这个,呃,比我的水缸看起来还要有个性。”蔡晓亦拍拍手,把手上的泥拍掉,“你这是想做什么啊?”
“我是想做个陶汤煲的。”伍斯凌看着面前的这个,极其有个性的,暂且可以称为容器的东西,很无语。
“我还以为你在做抽象派的摆设。”蔡晓亦说。
此物底呈不规则椭圆形,且微凸,下小中间大上小,容器口和阴历十八时候的原谅形状有点像。
“我是把你这句话当赞美好呢,还是什么好?”
“你需要销毁它么?”蔡晓亦笑着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