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
“首先我们来看看《咏雪》·······”
“同学们觉得‘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有什么区别。”易云问道。
“差不多。”
“第二种比喻更生动和优美。”
“第二种比喻显然更加好,古代诗词等讲究的就是意境和语言的优美,对仗工整等等。第一种比喻太过通俗,而第二种比喻比较文雅和更有意境之美。”
“《陈太丘与友期》呢,同学觉得元方的做法如何。”
“目无尊长!”
“骂的好!”
“就算是对的也不该这么无礼啊!”
“不对,这正是礼。”
··········
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各有优劣。
“元方的做法是对的,但并不完美。友人日中不至,无信;对子骂父,无礼。这是友人的错,元方生气理所当然,但是友人知错而改,元方却是不领情。”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元方若可以原谅友人,则更加的好。”易云淡淡的说道。
“如此可见元方现在的度量还是不大的。”
“接下来我们来一一讲解····”
········
“老师,这文言文好枯燥啊!现在我们干嘛要学啊!”下课之后,有学生疑惑道。
“那你知道为什么这文言文能够流传下来吗?”
“语言优美,有韵味。”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里面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都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创新发展。”
“你说要不要学?”
“老师,我知道了。”
“那老师,孔子三千弟子,却是因材施教;如今我们却是填鸭式教育。”
“因为时代不一样,你觉得科举制度跟现在的教育制度比怎么样?”易云笑着说。
“科举制度肯定没有现在好啊!”
“所以说人类在进步,只要我们不断的改进创新,教育就会越来越好。比如网络教育。”
“老师,老师,我听过这个。”另外一个同学兴奋的跑了过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