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路途上很艰辛,不过他也懂得了更多的事物,见识了更多风土人情。一路上看尽了农民流离失所的场景,让他似乎了解了哥哥为什么总是将一些在他看来大逆不道的话。
他拜师于长安名士,眼界开阔了许多。参加许多名士聚会,却发现那些高门大户酒肉舞女不休,风雅作赋,却一点不关心百姓之苦。
他原本的憧憬都化为失望,有多大的期待就要多大的失望。
促使他离开风雅地、富贵脂粉香的长安,源于他的年少轻狂。参加一次名流聚会,一朝廷高官讲道:“有人在上朝的时候,抓到一个预言的人,讲姓刘者做皇帝。”少年讲了一句,我也姓刘,我也可能做皇帝呀。惹得众人哈哈大笑。大家轻蔑的看着他,“我们讲的是王莽身边的宠臣,刘姓官员,可不是你。”
少年这时候才最终对这些人失望,曾经的他还致力成为这种人。现在的他觉得自己如此可笑,就像个小丑一样。
少年离开这些所谓的上流,从此不在参加这些无聊的宴会。
他突然想起来大哥曾经讲过了话,想要了解一个国家就要去最阴暗的地方和最基础的地方。支持一个国家的发展存亡看一个朝廷好不好,是看它最基层的人能不能吃饱穿暖,然后再去看其他的。
他去最底层,看遍了乞丐乞讨者生活的地方,观察他们的生活,看长安城里三教九流的人如何生存,奴隶和做工的,各种人的各种生活。
从这些过程的过程中,他看透了人,也看清了人。
他才知道王莽篡位颁布的那些条令虽然明面上对百姓很好,然后却不能真正惠达到百姓身上,少年看穿了王莽的本性,一个伪善的伪君子。
朝廷上那些忠贞的官员不是以身殉国就是告老还乡,留在朝廷做官就剩下支持王莽的一派,贪污腐败的厉害。而第三官员则是一批信奉着“乌纱不丢,富贵百年。管什么善恶真假,曲直是非。有气之时多享乐,没气之时享乐难。管他忠臣与奸臣,死了都是一个坟。管他贤良与罪人,后世褒贬我不闻。”格言行事的人。
刘秀对这个国家失望了,对长安城失望了。
就连长安城里的百姓都过的不少,其他地区呢,难以想象。
他摸了摸手上戴的物件,决定回家去问大哥这些疑惑。
从长安到南阳的一路上,刘秀看的更透了。从前还觉得只要朝廷不腐败,国家就能治理好。现在却似乎明白,这个国家已经从根上腐烂了。长安城里高官通宵达旦,歌舞不休,而百姓流离失所衣不果腹。
百姓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