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上下将她当了活祖宗的侍候着,贾母整日乐得见牙不见眼,连对宝玉的关注都不及以前。
然而贾府最大的喜事,还是贾政本人在仕途上的一帆风顺——如今食盐的价格已经慢慢降下来了,百姓都在大赞万岁的恩德,就凭了修建盐场的履历,原本非科举正途出身、得了先皇殊恩才得任职的贾政,终于在朝廷上有了立身之本,摆脱了非正途出身则仕途止于五品的命运,升迁再望。
贾政的崛起,为原本日薄西山的荣国府,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才是死气沉沉的贾府又开始焕发生机的真正原因。
而这一切,与林家与林楠都脱不开关系,是以林家三口过去拜年,感受到的热情让林楠头皮发麻。
殿试之后的这近一年的时间,林楠东奔西跑忙的不可开交,贾家发生的事儿也不少。
先是元春,约莫是在皇后之事上帮了林如海一把的缘故,原本在馒头庵“祈福”的元春终于回了府,且聘给一个陕西的武官做了填房。虽那武官膝下已经有了前妻留下的一子一女,但是家境却甚好,人品也还靠得住,元春嫁过去虽然要做继母,却也比在馒头庵里凄风冷雨独守青灯要强的多。
然后是薛家,薛蟠先前来京的路上做下的命案到底还是犯了,因形势紧张,王家也不敢做的太过,勉力将案子由故杀判成了过失杀,赔了大笔的银子后依旧流三千里。
薛姨妈实在放不下,哭了几日后,索性将薛宝钗托付给王家,自己跟了去照看。现今薛宝钗已经由王子腾做主,许给了一个七品知县为妻,虽只有七品,且家境平平,却是今年的新科举人,正途出身,前程可期——以林楠来看,宝钗嫁给此人,若能夫妻和睦、相互扶持,着实比嫁给毫无担当的宝玉要强的多了。
而宝玉,果然不出林楠所料,在山海书院读了不到一个月的书,就死活不肯去了。也是,原著中连银子都不会花的贾宝玉,让他自己梳头洗脸、铺床叠被,甚是打水扫地,这实在是太为人家了。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能够与这许多钟灵俊秀的少年们朝夕相处,宝玉着实兴奋了几日,便是辛苦也不觉得,但是到了后来,他发现自己的这些同窗,和自己全然不是一个路数——书院的学子,有的谋得的科举功名,有的谋得是人脉交际,全然没有他想象中的风流高雅!还有先生布置的课业,不是死板板的经义,就是俗不可耐的策论,实在让他忍无可忍……
贾母原还好生劝他,后来见他将山海书院贬的一文不值,也就叹了口气,由他去了。
赵姨娘见宝玉都不去了,凭什么自己生的就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