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通西域,走北道,有匈奴,于是走蜀道。由蜀通西域诸国,路短且无寇,是汉朝朝廷打通外部世界开拓视野、大汉臣民游山玩水逃命跑路必备的绝佳捷径。
“陛下圣明。”张骞心悦诚服,迫不及待地出发了。
比他还心急的是灌夫,好不容易回到长安,满心想念的人却不在,领了圣旨,草草谢恩。
灌夫脾气暴躁,却不怎么会与人有隔夜仇,看不顺眼,上去揍一顿,出了气就是了,像越王勾践白天黑夜都记挂着要报仇,那多辛苦。
只是这一次,他决定要每天睡前都要提醒自己一遍,牢记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至理名言,绝对不能就这么算了!于此同时,他率领九哥的军队运走九哥的粮草拿着九哥的圣旨,凶猛地扑向西南。
这一去,就没回来。
不是所有出征的将士与恋人相约战后成婚结果肯定化作无定河边骨的那种没回来,而是乐不思蜀到了就不想走的那种没回来。
成都好啊,温暖湿润,气候宜人,川妹子又直爽又水嫩的有木有!
张骞没有在蜀地多待,而是等灌夫温柔地敲开夜郎国的大门,立刻抓住机会,开通西南夷的道路。郭舍人极力配合,征发巴、蜀、广汉的士卒,参加筑路的就有数万人,耗费的钱财用亿来计算。所以每次收到巴蜀方向的报告,刘彻都一脸菜色,削减宫内吃穿用度,甚至还动用了自己的小金库,去填万国来朝形象工程的无底洞。
穷了刘彻,富了西南夷族。
他们将家里不名一文的土特产运往长安,换走一车车金银珠宝丝绸茶叶,更别说今后有汉朝这个经得起日晒火炼雨打风吹的保护伞。
“筹划西南的确烧钱,但这钱烧对了。”
小司马难得给了刘彻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他以独具一格的史官慧眼,看到了张骞此次远行的价值。
既然大夏国中流通的一部分大汉制造的布匹货物是从身毒国(今印度)贩来的。大夏距离汉朝上万公里,在西南方向,而身毒国又在大夏国东南方向,售有蜀国特产。
张骞以此推断出身毒国横在蜀国和大夏国中间,距离蜀国应该不远。
原来遮蔽汉朝投向世界的目光,不过是蜀地那片高山峻岭,只要绕一圈,视线就豁然开朗。
西域一直以来都风闻汉朝富饶兵强,只不过是路途遥远,道阻且长,才断念作罢。眼见张骞主动送上门去,自然倒履相迎,积极配合汉使西行的工作,大夏国派出向导,护送张骞至印度边境。
向导详细地介绍:“身毒国风土人情跟我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