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
庆历八年春,承圣恩,温州难民迁往蜀中,蜀中税免三年,与民休养。
……
又三日,
张皇榜,出诏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翰林学士林子清赈灾有功,调翰林院,钦点参知政事,为朝官,钦此。
……
虽有言温州难民迁往蜀中,但最后迁往的难民终也不过半数。早些时日林翰林负责赈灾之时,正值太后生辰,大整摘星楼,本想来应该是件极为劳民伤财之事,怎料,林翰林在户部尚书穆子俞的府上坐了半日,这大整摘星楼之事大半的人力便都被揽到了这温州难民中多数的青壮年的身上。由朝廷出面发放工钱,难民得了钱,便能自食其力,赈灾之事自可缓上一缓,而摘星楼一事的兴建也算成全了两家的一件幸事,不仅未曾招致民怨四起,反其道,得了个济天下的美称。既讨得太后的喜欢,也解了赈灾一事的缓急,此事便也就当真成了一件成其两全之美的美事。
朝廷向负责整修摘星楼的温州难民发放了工钱,到底是温州的难民,圣上本就对此事存着几分的关注,负责整修摘星楼事宜的官员倒也少有胆敢克扣难民工钱之人。大多正值壮年的温州难民于是便在长安得了收入,因而就开始寻思着在长安落户,不再迁往蜀中,不妨省了一段奔波的劳苦之累,到最后,自愿迁往蜀中之人便大多都是些行将就木的老人,年幼的孩童,尚还有一些体弱的妇女。
蜀中迁入了大批老弱妇孺,若不摊上一些的甜头,蜀中百姓往后几年的日子怕都要不怎么好过了。因而,圣上最后便下令特免蜀中三年赋税。
至于缘何选择了蜀中之地,蜀中多为群山,地广人稀,虽蜀道艰难,然而……幅员辽阔,尚可容纳的人口倒还有许多,即使再迁入一批难民也是足够的。又,蜀中县令传言道也是个心性仁厚之人,必会善待难民。综上条目所述,蜀中便成为了温州难民迁徙之地的上上之选。
朝廷遣派官员,行了半月的水路,载了一船的难民,又走了十日盘旋的山道,方才到了蜀中,官员留下巡检几日之后,便开始回程,温州难民落户蜀中,已成既定之数。
……
穆府,
穆子俞自捻着手中的一枚棋子缓缓的叹道,“看你这小子面上一副一板一眼的正经的样子,行事却往往不就正途,至于偏门里的法子……倒也竟然回回都让你这小子蒙了个对,也是大幸。”
——啪。
穆子俞的棋子方方落下,又道,“到底是人老了,若论谋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