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严立德翻开《明史》,与严立德所在时空不同,此书并非推翻明朝的王朝所编撰,更加可信。此间《明史》也分本纪、志、世家、列传和书、表、史论间杂。严立德果然在世家这一栏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他并不吃惊,自己能站在这里,已经能说明问题了。看来他之前的推测不错,他能更进一步,所以看到得更宽广更清晰,排列在书架上的史书也更全面。
严立德心想,这一定是某个时空的中国人发明的这个游戏,史书不是中国人独有,但这种纪传体断代史的题材,还有这几百年后再修史书的举动以及这而里面的评价,无一不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密码。国人讲究盖棺定论,更讲究“公论久而后定”,一个历史人物死的时候,同时代的人会给他评价,后世的人也会给他评价,这两者相加,才是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字。有活着不显达于世,死后却如日中天者,如陶渊明;也有生前光芒万丈,死后遗弃万年的,比如宋徽宗。
在这间书房,已经有不同朝代的人对“严立德”展开评论,看来他这一生没有浪费,终于走入了史书的正统核心。
下辈子就该是本纪了吧,严立德如此妄想道。
…………………………
此时是宋哲宗元符二年,改头换面的诸葛安人已是镇北军统帅,巡视边境,近日正在雁门关调研。正史上山西并不是全境都在北宋控制之下,可谁叫有诸葛安人呢,他深受宋哲宗信重,独揽北境兵权,全权对抗大辽。宋哲宗还是均国公的时候,诸葛安人就与他交好,帮着他从宫人所出的皇子,一步步晋封国公,晋封延安郡王,甚至成为皇帝。别以为宋哲宗当年年纪小,就记不清事情,能做皇帝的,都是异于常人的天才。哲宗登基之时才九岁,高太皇太后把持朝政,朝臣上朝之时,面朝高太皇太后,背向哲宗,这种屈辱,哪个皇帝受过。当时还是诸葛安人劝他“忍一时之气”,与他分析朝局,“陛下年纪尚小,即便从太皇太后手中夺过权柄,依旧无法亲政,权柄交付与臣子和交付与太皇太后孰优孰劣?何不蛰伏,积蓄力量,以图一鸣惊人。太皇太后已是何等高龄,又以女眷之身妄图朝政,天下志士谁不鄙夷,陛下只需静观其变。”
果然,元佑八年,高太皇太后去世,登基八年,蛰伏筹谋八年,十六岁的宋哲宗开始亲政。诸葛安人与哲宗同岁,亦在十六岁那年远赴边境,驻守雁门关。而今回头一看,又七年过去了,诸葛安人收复了燕云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