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时的大宋朝,立国未久,成天嚷嚷着“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那几位老夫子大圣人尚不知于哪条路上呆着。对女子的管制,虽不像唐时那般放松,却也不至于如后来那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地步。
如江宁这般的少年郎,自然,是颇受女子欢迎的。
自离开了华山,随张咏东奔西跑,岁月变换,对老道士陈抟的记忆,日趋模糊。江宁也仿佛变了个人一样,开始努力的去学着待人接物、一应知识、不论文武,尽全力的适应这个世界。
就好像当初华山之上那绷着一张小小的包子脸的孩童一下子开了窍般,去哭,去笑,去关注这身边的一切。却再不是以一种游离于世外或者游戏的心态。
他是开始真正融入了这个世界。
而老道士陈抟口中的未来名臣,这位在江宁的前世来说并没有丝毫印象的张咏张乖崖,也没有辜负陈抟老祖的托付。一直是尽心尽意的,照顾着这孩童。
天高九月,船行水面,水上的凉风徐徐的吹拂着,带着丝丝缕缕阴寒的气息。对于刚从三峡里出来的船上众人来说,却是再清新与安宁不过。
不同于楚人“巫山*”的浪漫情怀,那不曾经历过阴耸诡谲之景的旅人们,在此之前是无法想象那不安与压抑的。
这是江宁跟随张咏的第九个年头,当年的孩童,已然成长成十□□岁的少年。而老道士陈抟,已于七年前仙去。仙去时,江宁并没在身边。听说那日,华山之上有五色云团上应天光,天音妙语,异香经久不散。
听到这传言时,江宁正在练字,处于孩童与少年交界处的小郎君,那白皙圆润的包子脸上,已经可见成长后的的风华,黑黝黝的眼,便仿佛一双看不分明的深潭,分外的清幽、引人注目。骨节分明的手指,并不若一般同龄人那般大小,反倒分外的修长莹润。
笔下的字,有那么一瞬间的凌乱,然后便好像打开了倾泻的洪口般,滚滚的泪珠侵染上白的纸、与浓的墨,掌中的笔杆飞快地挥舞着,直至看不清身影。只在那纸上,留下一道道水墨模糊的墨痕。
但他终是,没有哭出声来。就好像一只倔强的小兽,固守着最后一份骄傲。
也始终,铭记着那老道士留给他的最后话语,以及,他对那老道士的承诺:
此世无仙亦无圣,为末法世也。天道循环,众生皆有缘法,老道士顺应天命一生,却也逃不过这生死轮回的侵扰。
临死,不求天道怜悯,许他来世如何;不求命数如何,留有,一线生机;只愿,江宁这经他收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