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进京,献给皇上。然而,京都等来的不是麒麟,而是一桩血案,一个流言。
庐州书院。
围墙上爬满了绿藤,简陋的房屋掩不住灵气。十来个孩子坐在院子里,一个青衣书生站在前面,手里拿着一本书。这书生,眉目如画,眸光仿佛蕴藏了江南三月的优雅;挺拔站立,似琼楼玉树,傲骨凛然;看似温和,却自有一股子慑人的气质。孩子们喜欢和温和的先生玩闹,但是当先生板起脸来的时候,也不敢造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清朗的声音悠长而婉转,嘴角带着淡淡的笑容,眼神微微恍惚,显然非常沉醉。孩子们虽然不懂是什么意思,却跟着先生摇头晃脑的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先生正打算接着念呢,孩子的问题打破了兴致。
“先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虎头虎脑的孩子问道。
先生微微一笑,走到孩子身边:“这句话分为两层,前半句话的意思呢……就是说你们学习了新东西之后要经常复习,这样才不会忘记,知道的多了人就会有气质,有才华,到时候大家都会喜欢你们尊敬你们,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对不对?”
“对!”学生们眼巴巴看先生,“像先生一样好对不对?”
先生轻笑,竖起一根手指:“是呀,你们努力学习的话,将来会像先生一样博学哟。”
学生们眼睛发光,像先生一样博学?那就是他们也会无所不知喽?到时候大家一定会佩服死自己……先生继续说:“这后半句嘛,就是说做事但凭心意,无愧于心就好,就算别人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误会了你,也不要生气,这才是君子所为。”
学生们眼巴巴看先生,恨不得把先生每句话都印在脑子里。
“公孙策接旨!”啪嗒啪嗒的马蹄声响起,人未到,声先到。
先生皱眉,整整衣冠,走出门外。一队人马正好停下,前头的太监下马,其他人跟着下马,站在身后。太监看到公孙策,先是一笑,拱手:“公孙先生还是一样潇洒,真让老奴羡慕。”
公孙策微微一笑:“林公公过奖了。”
林公公展开圣旨,看公孙策,公孙策直直的站在那里,一点都没有下跪的意思。林公公咳了一声:“公孙先生,接旨吧。”
公孙策挑眉:“公孙策有心无力。”
林公公皱皱眉,叹气,也不再说什么,念道:“制令——公孙策为五品钦差,行走苏州府调查麒麟一事,钦此!”
公孙策没有接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