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关系微妙,又保持着微妙平衡。
曹植任县丞的这一年,倒是积累了不少下层脉。
然关乎到上位朝臣,他则并未有任何动作。毕竟先前只是一介县丞,避免落下好高骛远之名,便干脆勤勤恳恳不加理会。因而如今他任左都尉,有必要接触的这些中除了少数几个认为他值得栽培的,大多依旧还冷眼旁观。
这种感觉十分郁闷。
事实上哪怕曹操不拘一格降才,所招的大部分才也都是士族们口口相传、赞叹不已之辈。曹植发现这些一旦被肯定有真才实学——哪怕才学稍有不及那些无歌颂之流,他们朝堂的地位也通常更高一些。
曹植察觉到这一点,很快便有了一个构思。
为官首先名声。譬如崔琰的耿直,荀彧的王佐之才,孔融的才学。名声正如脸面,好名声可以让天下赞扬,哪怕只做过一件好事;同样坏名声也可以令天下唾骂,哪怕他曾经只是偷盗过别家的一只鸡。很多只闻其名未见其,却已将此定义为传言之中的模样,便也是如此。名声绝不是默默无闻,关门造车便能远扬四海的,反而是要靠宣扬、赞颂。
曹植想到这里,便偶尔宴请他所看好的,以及圈中颇有名望的士族们一同吟诗作赋。不出几月,圈中对于他的才学甚为赞赏。
其次,曹植也偶尔询问曹操、同时拜访一些德高望重的能臣,学习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但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曹植是拍马屁。毕竟任由曹植的本事再大,也绝比不上官场之中浸淫数十年的大夫们,只有讨得他们的欢心,处事方能游刃有余。
只是这些大夫的马屁绝不好拍,殷勤不可,谄媚不可,失礼亦是不可。曹植便干脆打着学习的名头接近之,每每拜访,必令宾主皆欢。而拜访之时也多能挑选有他场,并无拉拢站队之传闻。
一来二去,他非但这些能臣心中留下了谦虚好学的印象,更令偶然间翻到这些心得的曹操十分赞赏。
除此之外,曹植更将先前改进的水车尽数推广开来,获得不少百姓好评。又城中腾出了一大间医馆,请华佗为邺县平头百姓免费医治。当然士族子弟若想看病……不好意思您还是交钱吧。
可谓煞费苦心,滴水不漏。
曹植的这些作为,曹操自然尽数收眼底。
他不置可否,没有任何表情。满意抑或不满,又岂会轻易令他知晓呢。
直至六月二十三日,曹操命曹彰领五万步兵、三万骑兵北攻乌桓,一时官场又是迷雾重重。
诚如曹操所觉察的那般,他已不再年轻了。曹操自己都能觉察,何况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