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半是焦急半是开玩笑地说。伍晓琴笑了笑,她正给钟离东写信呢。她要问他,东方一笛和李晓丹都要结婚了,“你有什么打算”,她问。心里这样想着,眼睛却又是湿湿的。看来,即将过去的1994年,对大家来说,有付出,又有收获。
“毕竟还是有了收获”。我也这样认为。在这即将过去的年末岁尾,我在夜以继日地改编文学名著。我猜想,东方一笛在准备自己的大喜事了。我收到了他们的寄来的新年贺卡、明信片,却一直没给他们回音。也难怪的,我也想要在见面的时候,给大家一个惊喜。
此时此刻,我心嘲起伏,思绪万千。读者朋友,你也许不知道,这段时间里,我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些天来,我不分白天夜晚,一直没日没夜地改写着名著……终于,我在1995年元旦节的头一天把这90部名著改编结束。这些名著中,有大家熟悉的,如雨果《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歌德的《浮世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有大家不太熟悉的作家的作品,如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米歇尔。布托尔的《变》、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等等。在改编这些外国名著中,我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从这些作家中,我得到了这样一个启示:作家们都在追求永恒。但永恒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在一小个圈子里相吹捧出来的。作家要靠自己的作品说话,作品永恒与否要靠时间和人民群众来检验。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在历史的绵延中,在一代又一代之中流传的作品,才能说是好作品。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我生活费加上房租,我身上的2000元钱也几乎花光了。再一次雇辆摩的把书稿拉到徐文生的那里,付了五块钱的摩的费,我的兜里只剩下三块钱了。离开徐文生的家,我立即陷入了痛苦而又漫长等待稿费的日子。在这段日子里,我自己整天在街上漫无边际地溜达。
北京人的悠然自得是出了名的,他们一个个像既有钳又有闲的人。整天什么也不干,像生活在天堂里一样。其实,他们就算是生活非常困难,外地人也是很难从外表上看出来的。这儿有位“街坊”,她最大的乐事就足是整天嘴不空闲地说点闲事儿。比如,看见衣着不整的外地民工从门口走过,她会说这些人太不讲究了呀,这样光着膀子多难看啦。嘿嘿,咱北京都是让这些外地人搞糟的……就是这样一个老太太,今天我真是不走运,竟让我给撞上了。我的意思就是说,今天他大概没看着什么不顺眼的事,闲得实在难受,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