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不景气,带累全球上两届MBA毕业生难找到中意的工作。难看的就业统计数字返回到学校,在校生明显产生恐慌的心理。
找工作是件耗费精力和时间的大工程。而心理预期高居不下的名校MBA学生,对许多旁人
听了会流鼻血的好位置,他们也不屑一顾。事实上,他们放弃的那些位置,又何尝不让人做梦都想?
尽管就业市场跌入低谷,但巴黎一商MBA毕业生的离校六个月平均工资福利额只是从每年九万欧元下降到八万二千欧元。按当前欧元对人民币1:10左右的汇率,每年收入约八十万元人民币。
参照这个平均标准,每个学生都尝试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换言之,就是掌握尽可能多的招聘信息,参加尽可能多的面试,得到尽可能多的录用通知,有尽可能多的著名跨国公司、尽可能多的发达国家世界大都市向他或她伸出橄榄枝。这样,MBA们就能在一大堆钻石中选择那颗“月亮皇后”,冲击离校平均报酬的最高纪录。目前的最高纪录出自一位法国学生,年收入三十万欧元,在全球著名的那家善于到处出手的咨询公司当合伙人。
职业办公室的黛比已经几次在就业辅导课上提醒大家,找工作是件耗费时日的事,平均投入周期在六个月以上。希望大家不要临时抱佛脚,要未雨绸缪。
每年学校都要组织一场名叫“十字路口”的职业介绍会,作为学生找工作的“热身赛”。这名字对非法语国家的学生有点误导,因为这也是“家乐福”连锁超市的名字。事实上,如果直译的话,“家乐福”超市应该叫做“十字路口超市。”至少,法国人都是这样理解的。不过,“家乐福”让中国老百姓听着顺心,尽管不那么有诗意。要叫“十字路口”,会使中国老百姓联想到“马路天使”,那意思就偏了。
不过“十字路口”职业介绍会有一点还是像“家乐福”超市,就是摆满了小摊。
每家小摊都是一个大公司,按字母顺序排列着。这些公司今年都在巴黎一商图书馆大厅里占下一席之地,大有招兵买马之势。
学生在职介会十天前就准备起来,大多数人是悄悄精炼自己的简历,准备可能的对答,目的很明确,争取拿到面试通知或实习机会。有些学生还争取去特定公司摊位上帮忙,期望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可以让自己心仪的雇主看到。
可惜职介会开幕当天雨下得很大,雇主代表和应聘学生都穿着深色西服或女装,有点狼狈地躲着雨点去会场。
说起来是没有人在意,但中国学生在会场里总有一点显眼,这不是指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