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任何伤亡意外。但这不能阻止吴菲拼命替杨小宁想象出各种难言之隐作为理由,在那些理由中,属于她的杨小宁根本就没打算真的离开她。
这想象造成的唯一结果就是令她更加有理由长久的悲恸。
当年吴菲出人意料的悲恸表现令周围很多人都忍不住津津乐道地预测着她对他释怀的时间。有人说三个月有人说一年有人说一年零三个月。
当时跟吴菲的同学陈蓝蓝估计的最长:三年!
那时是1994年秋天,陈蓝蓝说,等到香港回归,吴菲也就会把杨小宁给彻底忘了。
陈蓝蓝也说不上来这事儿跟香港回归有什么关系,反正,大凡天下的事,总归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要等到连香港都回归了,那她吴菲怎么也应该让杨小宁在她心里灰飞烟灭!
大家都觉得陈蓝蓝分析的相当权威,一是因为她是吴菲最要好的同学,吴菲常带着她跟杨小宁一起厮混,因此她对他们两个人的相处比别人都多了那么一些了解,更有发言权;二来呢,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陈蓝蓝这么深明大义,能巧妙地把国家大事件和个人小恩怨如此出人意表地给联系到了一起,这很了不起!自然谁也想不出什么反驳的理由。
只有吴菲觉得相当绝望。
是啊,对于像吴菲那个年龄的年轻人来说,“三年”实在是太长了,简直就是“一望无际”。
而且,吴菲刚开始遭受失恋的折磨,那是她初次的失恋,当然不能造次,因此被折磨得神魂颠倒。而假设这神魂颠倒的痛感要持续三年!吴菲自认为她对它根本连“想象”的能力都没有,更不要说是“承受”。
然而,等后来,时间一点点过去,过去了一个又一个的三年,吴菲终于明白,为什么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到后来就只剩下两种人:一种是无视痛苦的教训而盲目宣扬爱的 “艺术家”;另一种是在痛苦的教训中醒悟而从此拒绝相信爱的非艺术家。
当一个人执意不肯面对“失去”这个事实时,“失去”就会化成一种极刑;如果正在体验“失去”的人没有能力用“艺术”的方式来化解或宣泄的话,就只能等着自己被那失去的痛感凌迟。
所以,多数识时务的常人到后来都采取了尽量拒绝陷入爱,为的是能够持续地过上远离痛的正常的生活。
吴菲也是芸芸众常人中的一员,所以她选择的也是这种比较通俗实用的疏解方式——用她的笨拙的办法刻苦地遗忘着。
遗忘的过程的确不轻松,况且,糟糕的是他们之间还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朋友们都不停地在以自己的理解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