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的研究工作可追溯到20世纪初,但发展、繁荣则是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纪之交,中国学术界对华侨华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个阶段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研究人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年轻一代专家学者在继承的基础上崭露头角,为研究带来兴旺的景象;二是新的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学术交流更加频繁,相互协作更加密切;三是学术研究成果显著,文章和著作数量繁多,研究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四是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加注重现实侨情的研究,而且广泛涉及到华侨华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人口等领域,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研究的趋势。
作为全国性的民间学术团体棗中国华侨历史学会,自1981年成立以来,在历任学会领导和历届侨联负责同志、侨界前辈、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下,学会的各方面工作都有了很大进展,不仅发挥了全国性侨史研究学术团体组织协调的龙头作用,而且推进了地方历史学会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资料收集、研究编撰、著书立说等方面,成绩显著、硕果累累,较好地发挥了侨史研究“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作用。
21世纪以来,随着华侨华人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内外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华侨华人的研究。为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编辑出版《中国华侨历史学会文库》,旨在为海内外华侨华人研究学者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阵地和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
由陈达娅、陈勇编著的《再会吧南洋》一书,是一部档案研究与口述历史相结合的南侨机工实录。两位作者都是南侨机工的子女,特殊的身份与经历,使他们对于南侨机工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同时也具备了从事口述历史研究的独特的条件。他们不仅投入大量时间到云南省档案馆、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翻阅档案资料,而且多次远赴云南、海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各地进行田野调查和访谈,极为难得。该著述图文并茂,从海南籍南侨机工(约占南侨机工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这一特定的视角,不仅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南侨机工抗日救国的感人历史,而且记叙了他们定居国内后投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经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它的出版,将加深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并为深入研究南侨机工回国援助祖国抗战的壮举,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因此,我们将本书列为《中国华侨历史学会文库之六》出版。
在此,我衷心希望:《中国华侨历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