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看。爷孙俩此后十几年不知我父亲生死,直到我的祖父病故也不知父亲身在何方。
人生的最大悲痛莫过于离别!
为能回国效力,父亲再次离别亲人。他默默地注视着其家嫂牵着孩子的手渐渐远去……
送别之时万人空巷,离别之时潸然泪下。
与父亲同一批回国的海南机工陈宋儒(原名陈光兴);抽空悄悄记下了离别时的一幕(1939年3月10日):
出发的时期到了。这次报名回国的共二百零一人,被编为第二批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由钟运熙任总领队,王文松和我任副领队。团部通知我火速到新加坡报到,准备启程。
这天清晨,哥哥、嫂嫂含着两泡眼泪送我上路。他们既希望自己的亲人永远不离身边,又希望子弟去为国立功,杀敌救亡的矛盾心情,使我好几天觉得心烦意乱,同时又眷念连绵。这也许就是又深沉又善良的中国父老心吧。①
对于每一名机工来说,离别,是他们一生中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第四批回国的机工郑亚来在时隔六十年之后,还非常清晰地记得那“难忘的一刻”:
回国的手续办好了。临行,母亲给我送来一张全家照,毛衣一件,她说:中国冷。她含着眼泪把我的出生证悄悄交给我(我出生在马来亚西城镇巴生)。她强忍着泪不敢哭,因为哭是不吉利的。
1939年4月10日,黄锦坤领队带队上了船。我们穿着筹赈会发的淡黄色的胸前印有“新加坡回国服务机工”蓝色字样的卫生衣,外面穿着绿色军衣、军裤,头上戴着军帽,背上是灰色毛毯。我和其他同伴一样,站在轮船甲板上。这时船徐徐离开码头,面对着成千上万的第二故乡的乡亲父老们,宣誓,不灭敌寇誓不返乡!
再见吧,我的出生地—南洋!
星岛的视线在我眼前渐渐消失了……②
“再会吧,南洋……”,在这悲壮的歌声中,在南洋父老乡亲的嘱托下,在亲人热泪的离别下,机工们挥泪告别南洋!
3200名侨居南洋的优秀子弟,满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带着南洋八百万华侨的期盼,先后分九批从南洋归来,奔赴祖国西南的抗日战场。其中的一千八百多名机工此去后再无生还,永远地告别了南洋!
就这样,父亲于1939年3月13日在新加坡太古码头搭乘丰祥号海轮启程回国。为第二批,共207人。
征 途
历时三天三夜的海上航行,第二批南侨机工来到越南西贡,上岸后改乘火车,于3月21日到达昆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