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南洋》,奔赴滇缅公路。有的不满20岁却虚报年龄;有的与未婚妻约好胜利后再相会;有的瞒着家人秘密报名,只在临行前留下一封家书。
《新华日报》1941年1月27日的报道说,“几乎每个人回国来参加抗战的经过,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
南侨总会的成立,标志着南洋华侨在抗日救亡大前提下,实现了空前爱国大团结,标志着陈嘉庚是南洋华侨众望所归的领袖。在南侨总会的领导和号召下,南洋各地筹赈会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支援祖国抗战行动的高潮迭起,捐款所得数额巨大。据统计,华侨从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战中捐款共达13亿多元(国币),平均每年16000多万元,其中南洋华侨捐献比重最大。以财力支援抗战的另一项是侨汇,是华侨寄回祖国赡养亲属汇款,数额比捐款更大。仅从1937年至1943年通过银行途径的侨汇,据统计共达55亿元(国币),平均每年约8亿元,数额巨大,而其中南洋侨汇居多。
海外华侨在物力方面对祖国抗战贡献也甚为可观。截至1940年10月不完全统计,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1000辆,大米一万包,以及大量药品、雨衣、胶鞋等用品。自1937年至1940年捐献物资总数达3000批以上,每月平均100批。以上物资多数亦为南洋华侨所捐献。
抗战中,国内机工及汽车奇缺,运输十分困难。1939年1月,陈嘉庚受国内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委托,自1939年至1940年期间,通过南侨总会在南洋等地招募“经验丰富、技术精良、胆量亦大”的南洋机工9批共3193余人,并捐赠汽车310辆及其他物资。这些华侨机工,满怀爱国热情,离别南洋亲友,回到祖国西南边陲,在滇缅公路崎岖艰险的1146公里运输线上,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运送各种国内急需的战略物资。
南侨机工的抗战史,是中国华侨史上一次人数最为集中、组织最为有序、经历最为悲壮、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行动。
……
21世纪初的今天,有多少人知道南洋旧事,知道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由3193名南洋华侨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奔赴滇缅公路抗战的故事。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一英雄群体中,那八百多名海南籍南洋华侨奔赴国难的壮举!这些海外赤子,在国难当头之际,为中华民族洒下热血甚至牺牲生命,一千八百多名南侨机工长眠于滇缅公路上!他们的赤子功勋,在历史中闪耀光芒,尔后又尘封了六十多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