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一起,走近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触摸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十三岁飘泊南洋,十五年戎马生涯
他,曾经是一位从南洋回国抗战的南侨机工,是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的“二战”老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三野战士,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功勋。他历经十五年硝烟弥漫的国际、国内战场,是战争的幸存者。国难当头,他同那3193名南侨机工一样,热爱自己的民族胜过自己的生命。文革中所遭受的磨难,他坚强面对,爱国无罪、报国无悔。
因为有了他们这一代无名英雄,中国才有了今天……
3193名南侨机工,是来自南洋不同的地区,都有相似的经历和命运。据父亲的档案、自传和生前的口述记载,他的一生是这样传奇地走过来的:
我的父亲陈邦兴,1912年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市东路镇坑尾村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共七口人,父亲8岁时,祖父就已病逝了。
当时正是民国初期,军阀统治琼崖(海南)期间,摊到琼崖人民头上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共有250多种税,连琼崖人民做饭的锅、挑担的扁担都要缴捐纳税。凡是能够剥削的,反动统治者都不放过,其统治的手段是极端黑暗残酷的。百姓难以生活下去了,只好漂洋过海到国外谋生。可想而知,祖父去世后,单靠祖母的劳动来维持家庭其他六口人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于是,祖母决定让8岁的父亲和10岁的伯父陈邦光替富裕的大户人家养牛为生;五年后,13岁的父亲跟随四叔母到马来亚太平埠,15岁的伯父跟亲戚到泰国北汶浪,开始了他们幼年的漂泊生涯。当时海南岛的文昌和琼海侨乡,穷人家庭为求生存大都选择出洋谋生。
几块光洋(银元),搭乘木帆船海上漂流一周,父亲便踏上了马来亚这块寻梦的土地。在亲戚的帮助下,他开始在马来亚太平埠的济文咖啡茶馆打工。1928年,他在马来亚怡保合力和美国福特汽车修理行学电工、学开车;同年,又在马来亚的怡保汽车站开商车。这一段经历,为父亲后来的回国参战打下了汽车机工技术的基础。一年之后,他又回到太平埠济文茶馆,后到合美咖啡茶室继续打工谋生,一直到1939年5、6月间。这一期间,合美店的海南籍华侨为数不少,谢川周就是其中的一位。十四年下来,父亲省吃俭用,除每年寄钱回家救济母亲生活外,还有了些积蓄。
1939年已27岁的他,按四叔的意图正准备策划和一位福建籍老板的独生女入赘成亲之事。这时,中国国内日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