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寻看见这层字画,心里愈发的期待接下来,在车里的时候他就仔细检查过这个书画,发现这书画的天杆地杆还有大轴的装裱手法大有来头,用的是宋徽宗时期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宣和装,此种样式,是裱条中最复杂的一种。
而且多亏了那被鼠咬蚁蛀,让他隐约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再一摸这书画的厚度,明显厚于一般的书画,这也使他猜测的可能性大大提升,估计那古玩店老板之所以说得信誓旦旦,最主要的还是那罗姓青年带着的其他破铜烂铁,让他看了一眼这破烂的画就直接打上个不值钱的标签,这样一来却是便宜李寻了。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好画还需要好的装裱技术相映衬,不然哪能流传万世,传说曾经有人揭过一幅画,揭出了七层不同的画。
能让人花费这么大周张,用一幅字掩饰还不够,还要在外面裱上一层假画的,肯定是价值连城的宝贝,李寻按捺住心中激动的心情,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这层字画揭去。
首先映入李寻和万俟央眼帘的是正气歌三个大字,往下一看,正是那流传千古的《正气歌》,不过纵观全帖,没有署名,这却是让李寻不由得一皱眉,其中后有一人留下的鉴赏铃印却是峰回路转,让李寻欣喜若狂。
上面写道:“丞相乃余少有之敬佩者,怎惋空有才华抱负,奈生不逢时,可悲可叹!今得此帖,作以念。”后面跟随的,是一个大大的铃印,可以认出落款者便是吕文焕。
这样一来,这帖子的作者已经呼之欲出了,能对的上号的,也就只有被擒后杀的南宋宰相,文天祥!
这个《正气帖》从远观便有一股顶天立地之气散发于外,近看字字精气神俱,笔法铮铮铁骨,震撼人心,可以说是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作,浩然正气内蕴其中,经历几千年,仍能感受到当年文天祥的英勇气概和高贵正道的精神。
不过没有署名是硬伤,文天祥的作品存世不多,大多已遗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尽管这套揭画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如果有人存心要挑刺也是没办法反驳。
不过李寻转念一想,反正自己已经知道这件是珍品,决定留着收藏了,别人的看法又能左右吗?
李寻拿出买回来的装裱工具,当他认出这幅画是揭画后,便兜了半个重庆城,终于让他买齐了工具。
记忆中的罗峰因为爱好书法,也曾拜过名师学习装裱,不过法不传六耳,名师一般极为注重师礼传承,揭画这手艺如果被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学到,很容易会被利用做不好的事。
宣纸这种东西极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