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屋顶的阁楼里都置着太阳能光伏板,只要天气睛好,就可以从屋顶吸收阳光产生电能。蘑菇房之间修了圆拱型的玻璃通道相连,这是山下村民的温室房。
有些房子外面设置了广播器,方便向村民们传达信息,还有多处地方有监控摄像头,想来这是用来防止村里出现一些不和谐的事情。
年越和邵老爷子走在村子里的时候,不时听到广播在响:“村号XXX,某某某,听到呼叫请立刻到村委二楼”之类的呼唤。后来才知道这是村子里的特色。这里属于深山区,手机信号本来就不好,以前村公所是用电话跟乡镇政府和邻村联系。村委们为了村子的安全保密,把基站的信号都屏蔽了。现在村民们想要联系人,只可以在村委打电话,或者也可以去村委楼的公共网吧,村子里以前也是拉有光纤的。
年越想,村里现在真应了那句“通讯基本靠吼”的话。后来村子稳定下来后,有人自行演变了版本,变成“村号XXX,某某某,村委叫你回家吃饭”之类的搞笑版。
晚上他们一家是在邵二叔家吃的饭。邵二叔三叔土豪们的房子在另一座山上,房子看起来不止一座,而是好几座,成一排相连着,院子之间的墙打了门相通。每座房子的正面宽度,不像邵文柏家那样是三十多米,而是五十米以上,每层的房间有十数间之多,室内大厅的面积有两百多平米。听说这几层山的房子不止住着邵二叔三叔的家人,还有他们的亲家们和关系户,大多是大户型的房子。
邵文柏家那一座山全是邵家族人或原住村民,这一座山不止是邵家族人和原住村民,还有不少是邵家族人的重要关系户。他们中有些家庭也颇有能耐,在前期投奔邵家族人时就开始贡献他们家的力量,为大岗村的建造出物出力出人。他们在建造基地时出了大力,因着家人多,要求村里安排大户型的房子。村里最先安排外人入住时,是考虑了每家每户的户口人数,按人头面积分配的。所以家里人口多的家庭,分到的房子也大。
这时候的人们突然有了某种抱团生活的思想觉悟,觉得家人们能生活在一起的,还是生活在一起比较好。而且各人也是想着几户亲友最好是住得近一些,大家有事可以互相依靠。这时就没人想着独居而处,或者脱离家人独立出去住小房子的。
也有些原住村民不习惯山上的洞房(他们是这么称呼的),依然选择住在山下的蘑菇房里。像邵姑姑和姑父一家就是,他家的老人腿脚不好,他们家就选了地势稍高一点的蘑菇房,人照样能在二楼看到远方的风景,也就觉得就没必要选在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