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生命力的存在。
造山运动在大规模进行时,家家户户开始忙着收温室里种下的头批粮食。除了瓜果,年越家的温室种了一点土豆和玉米,还有一些豆类和花生。天气太冷,这些作物的生长不太好,长了很久才勉强有点收成。房子里菜框种的蔬菜也一样,长得慢而且细弱,有些仔细养了一阵勉强能吃,也就几顿菜的事。但大家还是坚持养着,就当是室内植物看待。
玉米的种子是村里种植所实验室提供的,比一般的玉米杆子低矮一点,收获的时候玉米棒子还嫩着,这时候没什么太阳不好晒干,年越就将这些棒子用点盐煮了啃着吃。嫩玉米啃完,棒子秸秆可以拿去给沼气厂,还可以自己阴干了当柴烧,玉米须煎水喝可以利尿降压,玉米杆子摸到甜的还可以啃啃,简直全身都是宝。年越决定收完这一荏作物,多种点玉米,就算最后收来的棒子细小,那别的地方还可以利用。
收玉米和豆类还好,就是摘下来剥壳剥皮。收土豆和花生有点麻烦,主要是它们埋在土里,需要把泥一一敲掉弄干净。要是以前直接用水冲洗就好,可现在水是限量用的,经不起这般耗费。年越是先将它们在地上甩甩敲敲,去掉大部分泥土,然后用叶子搓,搓得差不多,最后用柔软一点的玉米棒衣又抹又擦,这才把土豆和花生弄得干净些。
邵文柏跟他一起坐在温室房的小板凳上整理,在往地上拍甩花生束时用力大了一点,年越突然“啊”叫了一声,停止了手上的活,手往眼睛搭着。
“怎么了?”邵文柏赶紧问。
“眼睛有泥溅进来。”年越用手撑着眼皮,转身面向邵文柏。
邵文柏迅速擦擦手替年越又吹又挤,总算把泥点从他眼睛里弄走。弄完后邵文柏暗恨恨地说:“争取这两年在村里普及温室无土化栽培。”
村里的公共温室有专业技术人员守着,大部分实行了无土化有机栽培,但村民中除了懂得专业技术的人家,绝大部分用泥土种作物。整个村子原来懂得这一块的技术人才不多,后来又补充了一些老外专业人员进来,才陆续在公共温室全面实行这一种技术。这方面村委还来不及安排给全村的人作技能培训,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