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他在动手,也恰好磨练了他的技巧与反应能力。
这段时间的历练中,他越来越深刻的感觉到自己即将突破“修身期”进入“济世”的境界。他修行的法门里,修身是最初的基础,包括外功的锤炼与内在的坚定,只有拥有坚毅且不易动摇的心智与近似于金刚不败的身躯才算修身成功。
修佛者会有六个境界:修身,济世,断尘,明心,大悟,普渡,每个境界又分为不同的阶段。修身期即为筑基,分为“入门”“知机”“明性”三个阶段;济世期是入世的境界,分为“万里渡”“普众生”和“不牵挂”;断尘期分为“忆佛”“念佛”以及“见佛”,到了这个阶段,佛性才算小成,因为心中有“佛”,故而断去一切尘念,成为“断尘”。
断尘期后期的修佛者实力已能与元婴期的修真者相匹敌,但是不会生成元婴,而是在进入下一个境界,即“明心”期的时候凝结出“佛果”,所谓的“修成正果”便是这个寓意。进入明心期的修佛者通常情况下已与天地同寿,然而若是意外死亡,“佛果”就会凝结成“舍利”。
远古的修佛者是内外兼修的,然而论起武道的实力,他们并不如修真者。而且修佛重在修心,心性修为若是跟不上,武道修为反受其害。当时有一批修佛者提出了修心为主,武道为次的言论,因为仅仅修心而放弃武道更容易结出“佛果”,花费的时间也短,久而久之,很多修佛者摒弃了外在的修为,仅以心性入佛,故而便有了凡人所知的“佛教”。
但有利必有弊,仅仅修心的话,肉身会变得十分脆弱,到了一定时期,他们就必须舍弃孱弱的肉身,以灵体的状态进入下一个阶段。这个时候遗留下来的肉身被焚烧之时,也会结出所谓的“舍利子”,那并非修佛者死后的佛果所化,而是残存在身体内的修为所凝结,因其与佛果有关,故而也沿用了“舍利”的称呼。
明心期是巩固佛果的境界,分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以及“阿罗汉”。对于主修心的修行者而言,最后一个阶段直接并入“阿那含”之中,只有内外兼修的人才会有四个阶段。在佛经上,明心期又被称作“小乘”,即外界传闻的小乘佛教。这个阶段是修佛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小有成就的时期,要远远重过之前的修炼。
明心期后便是“大悟期”,分为“出游”“通融”与“非人”,这个境界到了后期便相当于修真的渡劫,将要应对所谓的“天劫”,一旦度过,便能进入最后一个境界,即“普度期”,最终成就十地菩萨果,称之为“大乘”,进入菩萨或者罗汉,端看其修行程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