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所有政府人员都会进入避难所。可是除此之外,还有大批大批不知情的民众,避难者的大部分成员是普通民众。可是政府是不能操控人的生死,于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淘汰人、或者是留下人,这成了一个难题。
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他们面前,活下来的毕竟是少数,他们是提前告知民众避难所的存在,还是等灾难大规模爆发后才宣布,这也是个问题。
枯燥而艰巨的会议还在继续,各方意见在争执不休。这让姜浩想起了之前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试验内容大概是说,有人将五名无辜的人绑在一条手推轨道上,而现在,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在向他们冲去。
有一种救他们的可能,你可以拉动操纵杆将电车旋转到另一个轨道上。可不幸的是,这个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此时此刻,面对这样的场景,你该怎么选择?
关于公开消息这个问题,看起来只是要选择一个时机,实际上却非常艰难。
“我建议马上公布信息,民众越早知道消息,逃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顾彦君开口。
姜浩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也是赞成这点,可是一转身,他看到他旁边的余泽缓缓摇了摇头。
果然,下一刻立马有人对这个看法提出质疑:“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难免不会造成骚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动乱我们控制不住。”
没错,或许灾难还没发生,人们就会因为慌乱而死亡,这是群体的不自主性。
作者有话要说:
☆、多方会议
他们陷入了“电车难题”的哲学怪圈,“电车难题”目的在于批判伦理学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功利主义。此类理论认为,最道德的做法是“将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
根据功利主义哲学,牺牲一个人可以挽救五个人,这是毫无疑问的做法。但这样做的问题是,当你拉动了那个操纵杆后,你就成为了杀死那一个人的直接凶手,这明显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因为你需要对那一个人的死附部分责任。
而且还有人认为,遇到这种情况你必须有作为,不然就会被视为不道德。事实上是,不管你做不做,怎么做,都无法让你在道德范围内无懈可击。
他们现在就被这样的事情推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用一种功利的说法来看,如果在事件前,那么他们必将受到民众质疑,这种质疑对他们很不利,甚至会妨碍工程的进一步进行。如果是等到事件发生后才公布消息,遭受灾害的人们,必定会把避难所的存在当做救世主。事实上,结论已经很明显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