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一种粗糙的木制弯梯爬上爬下,梯子如同架空在岩石上的铁道,哨马总是灵巧地穿过这些摇摇欲坠的木头。
在这些木头上,以及石壁上,时而能发现一些匆匆刻出来的俄文字母,万回在学校学过一点俄文,这刻的大多是些人名。据此推测这矿可能兴起于五十年代初,当时中苏蜜月期,不少苏联专家来中国帮助建矿,此后众所周知,这群老大哥中途撤了,哨马说这是刺青的分析。
最终他们抵达前沿的作业面。
他们用凿子和手摇钻掏槽眼,一个人躺着凿掉工作面上的岩石,另一人在其身后弓着腰,把碎石扒进小筐里,由第三人把绳子套在肩上拉着筐往回爬行,外头还必须有接应。
槽眼完成后,安置好炸药,引出导火线,大家各就各位就可以开炸了。虽然炸药威力不强,但空间狭小,爆炸时最好还是张开嘴,远离岩壁,以免顺岩壁传导的压力波。
这样的掘进速度平均一天一米,其余仍要靠榔头铁钉叮当叮当地敲,有时彼此之间的距离会拉得很远,需要联络却不能高声讲话,于是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方式——用矿灯的闪烁传递讯息,有一些矿工间约定俗成的短码,例如闪一下是“是”,两下为“否”,三下为“快逃”,大都是刺青用汉字电码编的,更复杂句子只能用莫尔斯码,就极少有人能运用了。
万回干了一星
期,赚到了原先一个月才赚到的钱,在那个没有白天黑夜之分的矿底,二十四小时喧腾的劳作着,回到上面时你已经不知道是第几天了。万回觉得自己就像一支楔子,来到这里,硬挤进最后一块安顿之地,大家睡在铺上,谁要想翻身,就得大家同时翻一个身。
况且轮班工作制,一班休息二班下井,二班上来一班再下井,等你躺上床,床铺还是前一个人捂热乎的。
钱多得有点烧手时,万回终于也想到找那个叫谷自生的司机买点什么了。
那个司机最近居然还摸到矿上来了,说是找刺青帮他在引擎上装一个过滤器,结果一钻进硐室半天就不出来了,距年关越来越近,苗老三说,那小子再不打点打点上路,大雪封山,想走都走不了。
大概谷自生这方面意识还不足,这里冬季异常严酷,山沟有雪覆盖还强些,地面上,石头能冻得裂开,汽油结成冰块,机油先变黏稠,之后会变成橡皮似的东西。
那一天正好是年关,年关年关,就在这不吉利的节骨眼上,井下出事了。
一班工作完毕,几个人正走在返回途中,身后远远的,二班的第一茬炮响起。这本来没什么,但是不一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